预防年年雨季年年涝 南京全面开建海绵城市

14.07.2016  14:37

  中新网南京7月13日电 (记者 申冉)“一下大雨就内涝,造价不菲的水利系统为何不管用?”,在今年连绵不断的汛期,不断有城市传来“内涝成海”的新闻,城市规划建设受到民众强烈吐槽和质疑。13日,南京市政府向社会公布,该市《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全市从今年开始全面开建“海绵城市”。根据文件的建设目标,要求70%以上的雨水得到有效控制,整个城市涝时能吸水,旱时能吐水。

  在《意见》中明确,要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70%以上的雨水得到有效控制,逐步缓解城市雨天积水、水体黑臭、热岛效应等现象。

  《意见》还明确了南京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把整座城市比喻成一块会“呼吸”、有“弹性”的海绵。下雨时,把雨水吸收储存到“海绵”里;需要水时,挤挤“海绵”把水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水的良性循环利用。

  “建设好‘海绵城市’主要有四大作用,可以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有效削减雨水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利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南京市建委相关人士解释说,通过绿地、人工湿地、雨水花园、屋顶花园等“海绵体”的吸收储存,可以延缓雨水外排时间,削减暴雨径流总量,减轻管网排放压力,从而防治城市内涝。

  “此外,开始降雨的前半个小时,空气中携带的污染物质、地面吸附的污染物质会随着雨水一起流淌,容易造成河道污染,而‘海绵体’能对雨水进行净化、过滤,从而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河道水质。

  “海绵城市”怎么建?

  该市建委相关人士说,过去,雨水都通过排水管网迅速外排,降雨高峰时泵站、河流排水压力巨大,容易形成城市内涝。新的理念则是通过“渗、滞、蓄”将雨水吸纳储存,从源头削减雨水排放峰值。

  总体建设目标是分类开建:2016年起,南京市各类园区、新区、成片开发区域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统筹实施低影响开发系统。

  建筑和小区——新建公共建筑应推广屋顶绿化,鼓励住宅小区实施屋顶绿化。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要同步配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新建、改建(含实施出新改造、环境整治)的小区的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不得低于40%,公共绿地中须含有不低于10%的下凹式绿地。

  道路和广场——新建城市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且透水铺装率应不低于80%。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鼓励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率应不低于30%。路幅超过70米的新建道路应结合附属绿地建设配建雨水蓄水设施。新建、改建、扩建广场、停车场的硬化地面中,透水铺装率应不低于40%。

  公园和绿地——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雨水调蓄设施等,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城市公园绿地内步行系统、停车场等设施应采用透水铺装。新建公园透水铺装率不应低于50%,改建、扩建公园透水铺装率不应低于30%。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绿地中至少要有10%作为下凹式绿地。城市公园的绿地中至少要有30%作为下凹式绿地。

  水系水环境——实施雨污分流,严控初期雨水污染。加快推进沿河截流干管改造与切换,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实施河道环境整治,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明确区域排放总量,不得超规排放。

  “南京历来重视水环境建设,近年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探和试点。”南京市建委相关人士介绍说,今年5月,南京已入选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