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追寻最浓郁的年味
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港,一名渔民准备将崭新的国旗挂在船上,迎接农历新年。司 伟摄
南京市仙林鼓楼医院的两名护士在急诊室贴迎春剪纸。 新华社发
新华报业网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是绵亘千百年的国人旧俗。今年,不少城市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往年除夕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繁响昨夜变得零星稀疏。不过,家人团聚的温馨、大快朵颐的酣畅、辞旧迎新的欣喜……这一切依然透出朴厚而浓酽的年味。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除夕,本报记者穿行大街小巷,走过田野村庄,追寻着浓郁的年味,倾听着诚恳的声音,采撷着动人的镜头,收获着暖意盈怀的感动,在此分享给广大读者。 包饺子下汤圆,西域归来过大年 黑加仑葡萄干、若羌红枣、薄皮核桃、巴旦木。除夕下午3点,盐都区兴城家园。袁媛捧出清一色的新疆特产招待记者。这个新疆女子结婚10多年来第一次随丈夫在老家过年,并决定从此定居盐城。 客厅里,大红的“福”字刚刚贴上。7岁的儿子和小狗“歪歪”快乐地追逐打闹。袁媛的父亲,62岁的新疆医生袁玉山,为和孩子们一起过年,腊月二十八坐着飞机从老家赶来。 门铃响起,男主人孙爱兵抱回年货:一台“创维”电视机。 “爸爸,快装起来,好看春晚!”离开新疆才半年,孩子已喜欢上盐城,“我最爱吃阜宁大糕、蟹黄酥!” 1996年,孙爱兵从盐城考入河北某军校,毕业后志愿赴新疆某步兵师工作。2005年,他与驻地教师袁媛结缘。从此,妻子每年都陪伴丈夫在部队过年。2014年8月,孙爱兵转业回盐,举家南下。如今,他在盐都区安监局工作,袁媛在学校任教。 “18年没在家吃过一顿团圆饭。”重返故土,孙爱兵难掩兴奋。 “大年初一吃什么?”地域风俗的不同给女主人出了难题。盐城吃汤圆、新疆吃饺子,“那我们就都备上,把年味做足。” 面粉倒得小心翼翼,似乎怕洒了一星一点。“不怕你笑,这10公斤面粉是从新疆带来的。”新疆光照好,麦子生长期长,面吃起来筋道。 烧水、和面。馅是胡萝卜、韭菜、蒜苗、洋葱,还有老爷子从新疆扛来的羊肉。切细。拌匀。 “更岁交子,辞旧迎新。过年,饺子哪能少!”袁媛笑了,“老公吃了18年的过年饺子,今年我专为他准备了汤圆,不过是超市里的。” 邻居王春霖来敲门,端来一碗烧好的马苋菜。“盐城人过年都要吃这个。”作为回赠,孙爱兵递上一袋“黑加仑”。 饺子在锅里翻腾。袁媛盛一碗递给记者。 面有嚼劲,馅也清香。但记者不忍再夹第二筷,饺子里包着的可是一家人的西域情结。 离开孙家,已近下午6点。万家灯火中,人们正享受着团聚的天伦之乐。街上行人稀少,偶尔见到的,也是被家所牵引,匆匆疾行。不禁想起袁媛的话:他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有爱,哪里都是家!本报记者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