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锰:仓管员变身“模具大咖”

26.08.2016  22:09

 

工匠名片

 

姓名:陈锰

 

性别:男

 

年龄:46岁

 

岗位:江苏三江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模具车间模具工

 

推荐理由:熟练地将高科技手段服务于生产现场,参与设计制造各类生产用模具上百种,为公司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匠人之语:把每一个模具,都当作艺术品去精雕细琢。

 

模具工的活看似简单,但就像一名下棋高手,陈锰在下第一步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十步以后怎么走。下刀以后,他就不会让任何工件报废。在江苏三江电器集团,陈锰不仅能把钳工的活干得很漂亮,对图纸的设计和工艺流程,他也很精通,这让他成为了公司模具车间的技术大咖。

 

粮库下岗 仓管员成模具徒工

 

陈锰是一名泰兴靖江人,父亲是泰兴人,母亲是靖江人。陈锰小的时候,由于父亲在部队,便和母亲在西来镇外婆家生活,直到回到泰兴上高中。高中毕业后,由于是国家户口,他又被分配到西来粮管所,在五圩港粮库任保管员。2000年,粮管所改制,陈锰下岗,那一年他30岁。

 

而立之年,一下子没了工作,陈锰一度很迷茫。为了生计,他做过门窗安装工、搬运工。半年后的一天,陈锰正在干活,在三江电器集团任职的表哥告诉陈锰,公司成立了端盖分厂,需要模具工,问他愿不愿意学徒。陈锰心想,“学一技之长,能有立足之本。”他当即停下手中的活来到三江电器集团报名。

 

不久以后,他接到三江电器集团的录用通知书,成为了一名模具学徒工。

 

自学成才 成为公司首席模具工

 

在三江电器集团刚刚成立的端盖分厂,陈锰被安排跟一位50多岁的老师傅学做模具。学习模具制作需要言传身教,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陈锰发现自己的师傅技术是不错,但是教学生却不得法。半个月后,端盖分厂厂长得知情况,告诉陈锰,“主要还得靠自己,不能全部指望别人。

 

听了厂长的话后,陈锰将车间里的模具一件一件拆开,熟悉结构后,试着按照图纸制作一模一样的模具。不久以后,模具前辈口中的“冲孔按凸模,落料按凹模。”这句话,他能够深刻地领会,并运用到模具制作中。别人要学习两年才能“出师”,陈锰在半年过后就能独立制作模具,而且能修理端盖厂所有的模具。

 

5年后,技术娴熟的他被调到总公司模具车间,负责模具、夹具制作与维修工作。在这里,他自学计算机,并熟练掌握了AutoCAD、Cimatront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软件,成为了公司首席模具工。

 

在模具车间,他注重培养人才,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每一个学徒工。多年来为公司培养了一大批钳工技师和模具工,相当一部分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改进技术 模具更换费用降到1/50

 

在三江电器集团,同事们最佩服陈锰的是,他眼、手、心能合而为一,脑子里有想法,手上有功夫。一套模具生产出的产品有质量缺陷,他看一眼就能知道问题出在哪,还知道用什么办法去解决,并通过自己的巧手解决这些问题。

 

公司的转子压铸模一直使用导柱直接与模板上的导柱孔配合的结构,模具使用后出现磨损,产品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每次陈锰走到机器前一听,如果声音不对,他就会要求更换模具。然而,这种模具无法修整,只能报废,一组模具成本约5万元,浪费较大。看到这种情况,陈锰心里很着急。

 

必须改进!”陈锰暗下决心。他着手对压铸模进行改进,试着将模具板上的导柱孔改为镶套结构,当导柱导套磨损后出现同心度不良时,只要更换导柱导套,就能保证模具配合精度,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经过试验,这种办法非常奏效,模具导套每次磨损后的更换费用只要1000元,仅为更换模具的2%,公司共有7台这类机组,大大降低了使用模具的成本。

 

陈锰说,通过自己的手艺能让模具的使用寿命加长而且保障产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节省了成本并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一名模具工最欣慰的事。

 

从事模具工作16年,陈锰坚持把每一个模具、每一次维修都当作艺术品去精雕细琢。他说:“仅仅会呆板做工,不是个好工人,只有创造性地工作,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