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祥:坚守制秤技艺55载

29.08.2016  12:44

 

 

工匠名片

 

姓名:陈永祥

 

性别:男

 

年龄:71岁

 

岗位:斜桥老街秤店经营者

 

推荐理由:杆秤制作技艺靖江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匠人之语:一杆准秤就是衡量信誉的标杆。秤准了,心才能准,品德才能准。

 

每天清早六时许,斜桥老街上,你总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从公交车上走下,慢悠悠踱着步子。走到一处低矮的瓦房店面门前,打开吱吱呀呀的门板,在窗口挂出两杆秤来。细一瞧,粉刷一新的白墙上,赫然写着大红的“秤店”二字。老人便是这间秤店的主人陈永祥,今年已经71岁高龄,他高超的制秤手艺已在这条老街上,悠悠长长地流传了55个年头。

 

身为长兄学艺撑家

 

杆秤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十分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陈永祥学制秤手艺起初是为了生计。陈家共有兄弟姐妹6人,排行老三的他是家中的长子。16岁时,他便跟随姐夫唐永和学习制秤的手艺,好赚钱贴补家用。

 

而唐永和正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市制秤行业有名的师傅。那个年代,学手艺没有教材也没有实践课程,全靠自己跟着师傅边看边琢磨。很快,伶俐好学的陈永祥便在半个月时间里,摸索出了锉刀口这项最基本手艺的门道。其后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一心一意跟着师傅不断打磨每个细节步骤,习得杆秤制作的精髓,正式“出师”。

 

此时恰逢县里成立秤砣厂,唐永和、陈永祥师徒俩进厂成为工人。即便如此,附近邻居家要购买杆秤,或是有秤要修,总是第一时间想到陈永祥。就这样,在厂里工作的20多年时间里,陈永祥的制秤手艺一直没有生疏。

 

现场考试”折服计量员

 

1997年,52岁的陈永祥从厂里内退,一下子闲了下来。思前想后,他打算重拾老本行,开家秤店。

 

在那个年代,想要开秤店,第一步是要办理计量行业的经营许可证。于是,52岁的陈永祥前往技术监督局,参加了一场“现场测试”,测试内容就是现场制作一杆秤。陈永祥胸有成竹,从木材加工开始,在现场仅花了三个小时就做出了一把15公斤的杆秤。细致的手工和精确的度量让办证人员啧啧称赞,并执意要花钱买下这杆秤。就这样,陈永祥轻松拿到了经营许可证,在斜桥中街上租了间14平米的小店面,开起了杆秤店。

 

陈永祥刚开店时,镇上还有个竞争对手。在老陈开店的80天后,对方店主主动找上门来,告诉陈永祥,他要改行了。是什么让对方甘拜下风呢?陈永祥笑而不语,周围的邻居抢着说道:“那当然是靠这身手艺,我们这里哪个不晓得老陈做杆秤是一绝啊!

 

做好秤的首要工作便是选材,陈永祥做的秤只选用澳大利亚进口的桐超木为材料,这种木头能保证做出来的秤不走样、不变形。制秤的第一步是刨秤杆,这是做杆秤的手艺人最重要的基本功,杆秤木材需用小刨刀手工慢慢刨圆,刨好的杆子正面要直,反面要略“”。之后要用砂轮、刀砖进行四道打磨工序,让秤杆光洁滑溜,刨好的秤杆需抹上石灰水染色。整个杆秤制作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固定刀口和机心,在定好零线后,用步弓从秤杆大头量七等分半定刀口位置。一、二、三刀口位置定好后,用大钻钻洞,洞口不能比刀口大,然后用蚂蚁锉锉成四六扁眼,装入刀口。刀口是整个杆秤的核心,装不好就会影响整个杆秤的灵敏度。

 

从5g到600斤

 

自从正式出师后,陈永祥制作的每一杆秤,从来没在精确度上出过问题。用他的话说:不要小看一杆秤,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一杆准秤就是衡量信誉的标杆。秤准了,心才能准,品德才能准。在陈永祥做过的秤里,最大能称起600斤的大树,最精确的刻度则能细致到一钱(即5g)。他制作的杆秤不但度量精准,而且造型美观。曾有一位来靖拜访朋友的法国友人对陈永祥制作的杆秤十分感兴趣,当工艺品买回家中。

 

如今,在陈永祥秤店的墙壁上,挂满了不少常用的杆秤,有不少杆秤已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陈永祥说,现在杆秤生意不好做,一年最多也只能卖100把左右。“一把15公斤的秤,我得花半天时间做,但只能卖到几十块钱,工序繁、利润薄,没有年轻人愿意再做这门手艺了。”陈永祥抬起戴着老花镜的双眼,看着远方,若有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