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调解达人”的那些事儿

08.06.2015  13:06

  

  不论碰到多么厉害的来访者,不论遇到多么难缠的纠纷,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检察院控申科科长陈新总能春风化雨。参加工作以来,他成功调解了近百起矛盾纠纷,被当地百姓称为“调解达人”。

  第一次调解惨遭失败

  陈新生长在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立志,要通过自己的辛勤汗水为老百姓做点实事。然而,事情远远没有想象中这样简单。

  陈新永远忘不了自己第一次调解失败的经历。老殷与被害人老李是邻居,两家的邻里纠纷一直不断,最终因为一次口角演化成互殴,致老李重伤。老殷被刑事拘留后,陈新想当然地认为案情简单,老殷肯定愿意进行赔偿,并没有将老殷的思想工作彻底做通。哪里想到,1999年4月,老殷因为坚持不赔偿,最终,被高港区检察院批准逮捕。

  陈新前思后想,终于找到了症结:老殷是农村妇女,不懂法,只认死理。她认为对方有错在先,她也不是故意,只追究她的责任根本就不合理。这件事给了陈新一个深刻的教训,并一直警醒着他。从此,陈新更加懂得自己必须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调解不是“和稀泥

  陈新坦言,调解不是简单的“劝架”,更不是“和稀泥”,而是需要周到细致的事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围绕当事人的诉求,针对不同对象及事项采取不同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李华和李平是一对亲兄弟,从2007年开始,这对同住在一个大院、原本和睦相亲的兄弟为了田地界址的问题别扭不断,村干部调解了无数次,派出所出警了无数回,均无功而返。2013年年末,兄弟俩又发生争吵,继而大打出手。其间,李华将李平的右手打成骨折,经鉴定构成轻伤。因为是轻伤害案件,二人又是兄弟,高港区检察院刑检科将案件移送控申科调解。

  陈新知道,不把界址的问题确定好,兄弟俩就没有和解可能。陈新从当地村委会得知,兄弟俩争的那块地不过几尺宽,但是农村人爱面子,谁也不肯先低头。找到原因后,陈新就和村委会委员一起,反复在兄弟俩住的大院丈量,又找出两家的原始结构图进行对比确认。最后,在村委会成员的见证下,陈新有理有据地给兄弟双方划定界址并说明划分理由,双方都心服口服,赔偿问题迎刃而解,两家握手言和。

  察言观色找到矛盾结点

  2013年1月,高港区检察院成立了“陈新群众工作室”。对外,工作室是服务群众的一个窗口;对内,则是锻炼队伍的摇篮。

  今年4月,陈新带领年轻干警小张巡回走访到高港区胡庄镇庵桥村时,该村支书见到陈新就开始倒苦水:他们村有两户邻居,因为修路产生矛盾纠纷,村干部数次调解不成,矛盾一直持续将近一年。为此,想修路的一户不断到胡庄镇、高港区上访,成了有名的上访老户。陈新听完后马上答应帮忙调解,并要求直接去矛盾现场。

  到了现场后,两户人家争着说理,互不相让。陈新却只将反对修路的那户人家的大婶拉到一旁单独聊了15分钟左右。大婶回来后,像换了个人似的,向大家宣布,同意对方修路。调解结束后,小张抛给陈新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要到矛盾现场,而不到村委会办公室?”“为什么找大婶谈不跟其他人谈?”“为什么大婶听你的话?”陈新嘿嘿一笑,“我通过察言观色发现,那位大婶就是反对修路的关键人,做通她的工作,事情就能迎刃而解。

  “陈新群众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为群众提供“门到门”的法律服务176次,消解邻里积怨、赡养抚养等久拖不决的“老大难”诉求43件。每次带干警调解纠纷,陈新都会结合各个案件,向他们传授释法说理、以情感人、因势利导等调解诀窍。

  “调解达人”的名声就这样慢慢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