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骑行侠”陈子洋单车去西藏

21.08.2015  18:15

 

我想,骑行进藏会是一段特别难忘的经历。”今年14岁的陈子洋,用了12天的时间,独自骑行进藏,越过高山、途经荒漠,沿着109国道,走完了极具神秘色彩的青藏线,领略了祖国西北地区的罕见景观。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8月17日,小伙子顺利从拉萨返靖。

 

12天走完青藏线

 

陈子洋是名即将升入初三的男孩,小小年纪的他,有着超越实际年龄的胆量与勇气,今年暑假,他问妈妈怎样让暑假过得更有意义,妈妈建议,骑行进藏怎么样?“好,去!”小伙子没有迟疑。

 

陈子洋选择的是青藏线,7月26号,他带着妈妈准备好的行李和干粮,揣着1000元,踏上旅程。从青海格尔木出发开始骑行,途经西大滩、昆仑山、沱沱河、唐古拉山、那曲,最后到达拉萨。进藏最担心的是气候的急剧转变和高原反应,“原来和我同行的两个大学生哥哥,他们出现了高原反应,不得已都退回了格尔木。”陈子洋回忆说,他觉得自己身体没有反应,不想轻言放弃,坚持要将骑行进行下去。

 

陈子洋说,青藏线人烟稀少,骑行者也不多,路上碰到谁就和谁结伴同行。最难骑的是西大滩,直接从海拔2815米到达4767米,还有最高点念青唐古拉山,海拔有5231米,这些都得靠着他自己的力量,一点点爬上去。“上坡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一旦停下来,在半道就更加艰难,翻唐古拉山,我从早晨8点出发,直到下午2点多,用了6个多小时,战胜了自己。”陈子洋说。

 

一路上,陈子洋着实体验了生活,饿了喝一罐八宝粥,渴了喝矿泉水,累了困了找到沿途的小旅馆,30元或40元钱住一宿。除了骑行,他每天必做的,还要给家里报平安。陈子洋说,骑行中的很多问题,像人际交往、突发应急、协同合作等,这些都是自己要学习的部分。

 

骑完青藏线,在拉萨休息十多天后,那个像风一样的少年,又风尘仆仆地归来了。

 

沿途“风景”暖了少年心

 

从西藏回来,陈子洋从一脸书生气的小男孩变成了满脸黝黑的小男子汉,家人差点没认出他来。但苦没有白吃,一路上的经历,带给他太多感动。

 

骑行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不过在陈子洋看来,沿途的所见所闻早已消散了身体上的疲乏劳累,温暖了他稚嫩的心灵。当登顶山峰的那刻,他眺望群山起伏的远方,俯视苍茫大地,胸中生起从未有过的开阔,让他这个一直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孩子大开眼界,高声欢呼。“路上再大的困难,与登顶那刻的自豪感相比,太微不足道了!”陈子洋说。

 

藏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银装素裹的雪山、辽阔无边的草原,沿线景点美不胜收。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在蓝天、白云衬托的草原上,看到藏野驴和黄羊这些珍稀野生动物。还有成群的羊慢悠悠地“”过公路,骑行者们都停下来看这群“小可爱们”,如此原生态的场面,陈子洋回忆的时候眼中依然闪着光亮。

 

途中遇到带着他骑行四川的大叔、在兵站遇到热情的解放军叔叔,还有开着货车扔下干净矿泉水的阿姨……都让陈子洋倍感温暖,还有很多新奇的人,他们的各种看法观点交流碰撞,给他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永远不要停下脚步,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永远不服输。”艰难的骑行,磨砺了他了意志,淬炼了他的心性,更开拓了他的眼界。

 

从小独立、拥有超好体能

 

如此年幼的孩子,怎么能完成这样一段艰苦的旅程。原来几年前,妈妈就带着陈子洋练习骑行,培养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陈子洋的妈妈宋秋萍是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护士长,同时她还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有着自己的研究和见解。

 

11岁时,陈子洋就曾环太湖骑行,之后还骑过很多长途,这些为他积累了经验,也因此认识了很多车友。以往的每次骑行,妈妈会开车跟在他身后为他保驾护航。前年,陈子洋还在车行打工一个月,学会了基础的装卸车、修车、调刹车等基本技能。他从小接受安全教育,在外的安全意识很强。

 

爱踢足球的他,每逢周末或假期,每天都花3小时以上的时间,在球场上挥洒一把汗水再回家,这也造就了他良好的体能。由于妈妈在医院工作,加班加点是常事,小子洋从小就会洗衣做饭,一个人在家根本不用父母担心,他会把自己安排得“妥妥的”。如此“多才多艺”,都是他独自进藏的“伏笔”。

 

妈妈是他走向远方的坚强后盾

 

虽然陈子洋是一个人外出骑行,但作为妈妈,宋秋萍早已做好功课,让儿子锻炼体能、学习修车技能等只是计划的一部分。

 

宋秋萍认为,家长放手让孩子得到锻炼,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管让孩子去冒险。相比而言,家长“放手”,需要做的其实更多。儿子暑期的拉萨骑行,她从3月份就开始准备,与朋友商量制订骑行路线、准备物品药品、评估风险等等。

 

她咨询儿科医生,了解到骑行与高反对生长发育没有长期影响,咨询援藏的医生,了解到小孩的高原反应可能比成人更少,只要不逞能,应该没问题。她还咨询骑行好友,查看网络攻略,了解关于骑行进藏的多方面信息。

 

在陈子洋骑行途中,妈妈请了同行车友沿途跟着,距离儿子不到100公里的地方,让他在安全的环境里得到锻炼。她让儿子每天写下骑行日记和心得,与儿子通过网络交流,提醒他出发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水、食物、天气。叮嘱他必须在8月20号之前回来,因为这以后,西藏那边会十分寒冷。虽说是儿子的骑行,但宋秋萍做得更多。

 

为什么支持儿子?宋秋萍说,最好的学习在路上,一次次的骑行,她看到儿子的勇气、毅力在提升,掌握到更多的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管理经济能力等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宋秋萍觉得,父母要做一些事,让孩子成长。

杨恒俊: 能人村官致富不忘乡邻
  2009年,杨恒俊临危受命,靖江网
陈燕萍: 心系人民的“法官妈妈”
  2002年,在办理一起民事诉讼案期间,靖江网
袁凯飞: 靖江造船业的领军人
  1994年,袁凯飞受命于危难之际,靖江网
夏彦奇、夏朵:父女都是“靖江好声音”
    在今年“靖江好声音”的首场比赛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