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良:救人一命何乐不为

15.07.2016  18:11

 

陆金良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成了我市第二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所挽救的是一名素不相识的人。距离捐献已大半月时间,陆金良仍处于恢复期,待全面体检后,就将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普通瓦工有颗金子般的心

 

6月15日下午,一阵阵凉风吹来,让工地上汗流浃背的陆金良立刻轻松了不少。这是43岁的陆金良去南京捐献的前一天,他一直在工地上做到19点多才收工。

 

陆金良与造血干细胞的“缘分”得从2012年说起,他在电视上看到无偿献血宣传片,开始了第一次无偿献血,并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时隔四年后,他和千里之外的一位患者配型成功了。

 

今年1月,在北京医治的一位患者通过中华骨髓库检测,和陆金良的基因配型初步相符。市红十字会告知陆金良这一消息后,他赶到泰州市人民医院做血液高分辨检测和体检,经过层层检查,陆金良被确定完全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标准。

 

力排众议完成捐献

 

一开始,陆金良没把捐献的事情告诉家人,他担心家人不理解,直到要进行临捐配型时,才跟妻子和孩子说了。妻子一听到消息很反对,毕竟孩子还在上高中,陆金良是家中的顶梁柱,平常工作任务又很繁重,经常早出晚归,她担心捐献会影响身体。

 

这可怎么办?陆金良花了三四天时间安慰妻子:“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抽骨髓,跟献血差不多,不影响健康。”“我抽点血就能救一个人的命,这很值得。”最终,善良的妻子还是默许了。

 

为了更好地配合干细胞采集,陆金良特别注意身体的调理,每天到公园锻炼、合理饮食,他深知自己的健康关系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能否顺利进行。

 

6月21日,陆金良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度过了难忘的一天。打针、输液、上机器,从早上9点多到下午3点,近六个小时的采集之后,216毫升造血干细胞从陆金良的血液中成功分离出来。当天,来自北京的医务人员迅速将造血干细胞带往北京,并于当晚11点左右顺利输入受捐者体内。陆金良说,不同地方的两个人能心髓相连,很奇妙。

 

捐献后生活充实而平凡

 

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后,需静养一段时间才能回到工作岗位,从6月22日回靖后,陆金良一直在家中休息。一些社会爱心人士知道陆金良的善举后,也为他送去了营养品,叮嘱他一定要好好休养。工友们在陆金良回家后第一时间打来了电话,知道陆金良一切安康,工友们也为他的举动感到自豪。

 

这次休养,成了陆金良这几年来最奢侈的一次假期。可陆金良根本是个闲不住的人,妻子在外工作,儿子放暑假了,他果断挑起了家务,每天洗衣做饭。闲时就拉两段二胡,或者跟儿子一起到街上转转,享受难得的亲子时光。

 

经过媒体的报道之后,陆金良捐献的事情也被传为佳话,在他所居住的孤山镇望江社区,有两次在小区散步时被人认出来,陆金良谦虚地说,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去做,我只是尽了一份微薄之力。

 

等过两天,陆金良会再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确保身体各项指标正常才能投入工作。“我觉得我没什么问题,不可能为了救治一个人去影响另一个人的健康。”陆金良说,自己对“造血干细胞移植”这项成熟的技术很放心。

 

后记》》》

 

再等一阵子,我市将会迎来第三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她是一名商场导购员。为了让她安心,陆金良也通过电话和志愿者沟通交流,将自己的亲身感受一一讲给对方听,帮助她以最好的状态面对捐献。

 

爱心永远不会过时,或许我们不需要高谈其他意义和价值,至少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的患者能因此得以延续生命。生命可贵,而爱更美。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爱、理解和忍耐,来增添人与人之间流动的温情。(全媒体记者叶丽莉 实习生季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