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娟:一颗仁心愿解天下疼痛

19.03.2019  21:12

人物名片

出生年月:1966年2月

籍贯:生祠镇红英村

简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疼痛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微创介入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主要成就:主攻臭氧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3D打印个性化导航及人工智能在疼痛精准微创治疗中应用的研究等,主持多项省市重点项目,目前在研课题基金500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一心向善,心存感恩。这句话是陆丽娟母亲的人生信条,也已成为陆丽娟内心的一道光。从生祠镇农村走出,成为国内第一代麻醉医生,继而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为疼痛学的“大神”,指引陆丽娟前行的,就是这道光。2018年,南京鼓楼医院林建、陆丽娟名医工作室在靖江市人民医院疼痛中心挂牌成立,此后她每月两次回靖坐诊,造福家乡人民。

1

觉醒女孩的阳光之路

在原红光乡的老家(现属生祠镇),幼年的陆丽娟过着地道的农村生活。面对略有些传统观念的爷爷,她打小就懂得挑战爷爷过时的想法,和传统观念抵抗。“我应该不是乖巧型的女孩。”在她的记忆中,那样的年代里,自己大概是个早早就觉醒的女孩。

幸运的是,陆丽娟的父母有着少有的开明、乐观和豁达。父亲读过师范,曾是一名教师,在家说话做事彬彬有礼,让人如沐春风。母亲虽没读过多少书,但生活中总是出现闪光的智慧,让她和姐姐、弟弟、妹妹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家中每每做馄饨,母亲总会盛出肉多且完整的一碗,送到邻居家中,而她们三姐弟只能吃挑剩下的。有乞丐上门乞讨,母亲也是笑脸迎进门,端出好菜好饭招待。起初她和姐姐多有抱怨,母亲总是笑笑说:“要对别人好一点,尽自己能力帮助别,内心也会觉得高兴。”这样的人生哲学,陆丽娟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和理解了。

我觉得母亲的心里一直住满了阳光,让我的童年也很阳光。”回想幼时,陆丽娟的满足和幸福溢于言表。她始终觉得,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她没有一丝的负能量和阴影,反而觉得很快乐,这些都源于幸福的家庭。

如今,她面对千千万万的患者,也都是笑脸相待,同事们问她为何待人如此和善,她都是笑答:“我妈妈教的,病人不容易,要对他们和气一点。

2

一场意外点亮从医梦

5岁开蒙求学,陆丽娟的学生生涯早早地开启。如今,每次回老家时,她仍旧会往原红光乡新建小学的旧址多看两眼,怀念那棵需要两人合抱的老银杏树,怀念循循善诱的钱建华老师,怀念那时对学校纯粹的感情。

1979年,初中毕业后,她考入了原大兴中学,进入当年全县8个重点班之一。陆丽娟说,一路顺遂的求学路,留给她的不仅是快乐,还有恩师们给她的满满能量。

而一场意外的降临,改变了她暂无明确方向的求学。高一第二学期,陆丽娟刚刚返校报到没多久,就开始反复发烧。高烧不退的她,让当时的班主任严立青和老师孙一民很是担心,但意外还是来了。一天上午,她突然昏倒在学校厕所,被紧急送往当地的大兴医院。孙一民骑着自行车去陆丽娟家中通知家人,从泰兴市绕了一大圈,总算在傍晚时分找到了陆家,又连夜点着灯笼带着陆丽娟的父母赶到医院。

医生诊断,陆丽娟得的是脑膜炎,需要进行脑脊液穿刺。病情听起来有些吓人,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的医生和声细语地安慰他们:“没事的,孩子好了不会有影响的,她将来可以和我一样上大学。”这句话,宽慰了焦急的陆母,也让有些清醒的陆丽娟顿觉心头一暖:“能帮助无助的病人真好。

就是从那时起,陆丽娟心里点亮了从医梦。

3

勇于挑战进入麻醉科

高考结束后,陆丽娟如愿考入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院的一切对她来说都很新奇,解剖学、病理学这些吓退女学生的学科,在她眼里都十分有趣,甚至常常晚上去解剖间勤学苦练。

毕业前夕,她对未来的主攻方向并没有下定决心。此时,学校老师曾因明做了一场公开演讲,宣传麻醉学的未来,鼓励优秀的学生加入麻醉医生队伍。在那个年代,麻醉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麻醉医生通常由护士兼任,但曾老师心存梦想,希望今后的麻醉医生必须是科班出身,要培养麻醉人才、建设麻醉学科,让麻醉医生和其他学科的医生平起平坐。

面对当时的“天方夜谭”,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年级第一名学生,陆丽娟内心备受鼓舞,毅然投票报名,成为曾老师挑选的9个麻醉定向实习生之一,除其他规定的临床科室实习外,还经过了三个月的麻醉临床实习。经过几年定向实习麻醉人才培养,五年之后,徐州医学院麻醉系正式宣告成立。

4

缓解疼痛的意义在于播撒阳光

相比幕后英雄麻醉医生,疼痛科医生是从幕后走向了台前。2004年,陆丽娟从扬州来到南京,从事专业也从麻醉科转向疼痛科。在鼓楼医院,疼痛已经有了独立科室,多年的麻醉医生经验,让陆丽娟顺利转型,甚至如虎添翼。“疼痛科的意义就是解除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犹如驱赶乌云,播撒阳光。”陆丽娟认为,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疼痛学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临床治疗中,由于疼痛知识普及性不够,一些疼痛容易被误诊。比如三叉神经痛,常被称为“天下第一痛”,患者出现阵发性剧烈疼痛,不能说话,不能吃东西,甚至被风吹一下都痛得不得了,可经常被误诊为牙痛,患者为了缓解疼痛,连拔几颗牙,却毫不见效。其实,只要诊断明确,大多数患者通过药物就能得到明显缓解。另外,在中老年群体中,关节痛十分常见,疼痛缩小了他们的生活半径,降低了生活质量,而疼痛医生可以较好地改变现状,给整个社会“松绑”。

眼下,陆丽娟正带领团队研究3D打印个性化导航及人工智能在疼痛精准微创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这个研究的目的就是精准定位,让病人少吃痛苦,节省手术时间,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基层医生穿刺水平,推广专科医联体建设。”陆丽娟说,该技术的转化推广,可以促进疼痛学科快速发展,提高基层医院技术水平,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真正做到技术下乡、分级诊疗。

她从来不向困难低头

——高中老师孙一民谈陆丽娟

高中三年,孙一民作为班主任老师和数学老师,陪伴陆丽娟的成长。在他的印象中,这个女孩不仅听话、勤奋,更重要的是好像从来没有气馁的时候,从来不向困难低头。

刚刚进入高中时,孙一民觉得重任在肩。当年,全市在原县中和大兴中学各设立四个重点班,他所带的班级,就是全市层层选拔出来的重点班之一。刚入学时,陆丽娟并不太起眼,他只记得这孩子特别听话,学习也很认真。一次数学考试后,陆丽娟主动拿着试卷来到他办公室,不仅交上了订正好的错题,一旁还附着她自己出的几道题,题型和错题类似。“我就不信以后遇到这类题目还会错!”看着陆丽娟这样的学习劲头,孙一民心想,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学不好。

到了高三,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每天晚自修结束时,孙一民都要到班上三请五催,大家才肯回宿舍休息,陆丽娟也是最“顽固”的学生之一。看着孩子们如此刻苦学习,孙一民感慨万千,内心默默赞叹。

离开学校后,陆丽娟的求学和就业之路,孙一民都看在眼里,对她的每一步成长都充满喜悦。“她乐观的性格,决定了她做什么事都会取得一定的成就。”孙一民乐呵呵地说,前两天陆丽娟还特意打电话给他,邀请他去南京梅花山赏梅,这样的师生情,也是值得他一生珍藏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