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校园性别暴力:从“校园问题”走向综合治理

12.07.2016  14:05

近期,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再一次为校园安全敲响了警钟。虽然校园暴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也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但是从整体层面上看,校园暴力尤其是校园性别暴力的治理仍然处在意识到“问题”存在的初步探索阶段。“预防和应对校园性别暴力专家圆桌会议”汇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基层教育机构、民间非营利机构的力量,从理论与实践的各个环节倡导跨部门合作,为校园性别暴力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见习记者  刘天红

7月4日~5日,“预防和应对校园性别暴力专家圆桌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此次圆桌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妇女署共同主办,围绕校园性别暴力预防和治理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举办了6场圆桌讨论会,吸引了包括高校、科研院所、非政府组织、一线教育工作者和联合国项目官员的参与。圆桌会议还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进行分组讨论,围绕校园性别暴力治理的政策与法律框架、校园安全环境创设、预防教育、教职员工的支持和培训、多部门合作及研究与监测评估六个模块展开讨论,与会代表建言献策,为推动校园暴力防治策略的建立提供了宝贵意见。

校园暴力”的释义亟须明晰

何谓“校园暴力”?这需要清晰界定。当下,“校园暴力”“校园欺凌”“校园霸凌”“校园犯罪”“校园凌辱”等概念交叠出现,边界和内涵的不清晰,影响了校园暴力防治措施的推行。首先,这增加了校园暴力事件调查和统计的难度,因为缺少校园暴力在程度、频次、形式、发生空间等维度上的统一认定,对校园暴力事件的调查研究缺少统一标准,难以就数据测量结果达成共识,进而指导后期干预实践。

其次,“校园暴力”定义的缺失也增加了中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难度。由于中小学生之间的矛盾和摩擦经常出现,在何种程度上将其定义为“暴力”需要量化指标,这无疑加重了教学任务本就繁重的中小学教师的负担。而宽泛的使用“校园暴力”概念也会激发学校教师和领导者的不满情绪,使其认为自身所在的学校是有“问题”的,进而倾向于采取隐瞒和回避校园暴力事件的态度。

最后,建立防治校园暴力整体策略,需要统一“校园暴力”释义,在规范标准和统一框架下展开多部门合作。校园暴力释义明确,才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标准统一的培训教材,才方便司法部门介入,并为校园暴力防治的社会倡导提供蓝本。只有拥有统一定义和清晰释义,“校园暴力”议题才可以在众多社会议题中凸显出来,并逐步建立专门的防治机制。

然而,明晰“校园暴力”释义并非仅仅是专家学者基于理论、文本所建立的空中楼阁,而是要与实践经验接轨,在实践经验的推动中,不断厘清问题,明确释义。圆桌会议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表达了对于“校园暴力”清晰界定的诉求,来自一线教育机构的中小学教师及非政府组织的项目官员则从实际经验出发阐释了具体情境与具体问题,这些讨论为丰富和清晰界定“校园暴力”问题提供了参照。

性别分析框架是建立校园暴力防治策略的有效工具

此次圆桌会议凸显出校园暴力中存在的性别暴力议题,性别分析成为透视校园暴力问题的一个有效框架。校园性别暴力包含了发生在校园内部与校园周围的基于“性/别”而产生的身体和心理暴力行为,包括性侵害。校园性别暴力由性别规范和性别刻板印象所引发,并因不平等的权力机制而得到强化。面对校园暴力,女生相较于男生具有更强的脆弱性,且男生和女生所遭受的校园暴力形式和施暴方式也有明显不同。

性暴力是校园性别暴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小学女生是校园性暴力的主要受害对象,加强性健康教育是保护中小学女生远离性侵害的方式之一。圆桌会议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和民间公益机构“女童保护”的相关负责人分享了通过在校园中开展全面性教育和推广防性侵课程,使得中小学生在科学认识自己的身体、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分辨性侵害,并打消中小学生关于“”“性侵害”难以启齿的顾虑,教会中小学生保护自己远离性侵害的经验。

性少数群体是校园性别暴力中的易受害人群。由于性别刻板印象和强制异性恋霸权文化的存在,性少数群体易于在校园中遭受言语攻击及身体伤害,并被边缘化。加之,中小学生独有的心理特点,易将排斥性少数群体视为证明自己“主流身份”,获得团体认同的方式,这加剧了性少数群体在校园中的边缘化处境。校园性别暴力防治关注性少数群体的处境,通过分享以维护性少数群体利益为宗旨的民间公益机构的调查报告,认识性少数群体遭遇校园暴力的程度及方式,为保护性少数群体远离校园性别暴力搭建平台。

此外,男生和女生所遭受的校园性别暴力的不同形式及施暴方式的不同也得到了与会者的关注。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桎梏,男生更经常遭受身体暴力,“打倒对方”是男生与男生之间采取暴力手段的目的;相比较而言,女生更经常遭受言语攻击、社会排斥、性和心理暴力,“羞辱对方”成为女生与女生之间采取暴力手段的目的。

校园性别暴力治理需要整体策略

校园性别暴力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社会机体的整体失序在校园内的表现。解决校园性别暴力问题应在社会的整体框架中寻找根源,而不能一味强调“校园问题”。为此,需要建立一个整合多部门在内的协同共进的行动策略。7月5日下午召开的分组讨论,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为建立治理校园暴力的整体策略建言献策。

校园性别暴力的综合治理应注重预防,这包括建立校园性别暴力发生的预警机制,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建设、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体系等;将校园性别暴力议题加入到家长委员会的日常日程中,以家长委员会为沟通桥梁,推动家校互动则是一个在当下情境下切实可行的方法。

校园性别暴力的综合治理需要多部门合作,包括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部门、家庭、公安部门和司法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公益组织等。要培养校园性别暴力治理的专门力量,培养驻校社工采用专业的工作方法进行学生心理疏导,推进多方合作机制的建立。

关于司法部门应不应该介入校园性别暴力治理,与会代表们展开了充分讨论。司法部门介入校园性别暴力治理或推动校园暴力专项立法均涉及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冲突问题。部分与会代表认为应该加重对有严重过失的未成年人的处罚力度,这可以视为对未成年人的另一种保护;也有代表认为,对未成年人的校园暴力行为启动司法程序会夸大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的影响,导致其被社会排斥,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和教化仍将是预防和治理校园性别暴力问题的主要手段。

虽然校园暴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也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但是从整体层面上看,校园暴力尤其是校园性别暴力的治理仍然处在意识到“问题”存在的初步探索阶段。“预防和应对校园性别暴力专家圆桌会议”汇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基层教育机构、民间非营利机构的力量,从理论与实践的各个环节倡导跨部门合作,为校园性别暴力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