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突破口

04.12.2014  00:26

      库姆塔格是离城市最近的沙漠,它独特的回旋风形成四维沙丘腹地空旷的神奇美景,千载时光里,始终和邻近的鄯善县城保持着“沙不进、绿不退”的神秘互生关系。9月18日,在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库姆塔格沙漠公园正式被命名为“国家沙漠公园”。
  国家沙漠公园建设,是全国防沙治沙的新探索,是新疆把“治沙”与“产业化”相结合实现生态和经济同频共振后,重新思考人与沙漠关系的新起点。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厅长艾则孜·克尤木对《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说:“近年来,新疆大力开展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生态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防沙治沙道路,在全社会树立关心沙漠、爱护沙漠的理念,防沙治沙成为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
  工程化推进    防沙治沙成效显著
  “只有遏制新疆的沙化土地扩展,才能遏制全国沙化土地扩展。”有专家这样断言。
  新疆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在全国防沙治沙方面所占份额很大,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防沙治沙事业有着决定性影响。新疆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的主战场。
  1991年11月,由自治区政府主要部门组成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防沙治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成立,防治荒漠化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在当年就制定实施了《新疆治沙工程规划(1991-2000年)》。强化政府负责制,紧紧依靠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大力推进农、林、牧、工、商、服务等多业一体化发展。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立地类型,坚持宜造则造、宜封则封的原则,通过采取生物、工程、水利、畜牧、农艺、移民搬迁等措施,进行造林封育结合、乔灌草结合、农林牧结合、旱治与水治结合的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新疆创新实施工程化推进防沙治沙方式,严格按国家工程管理的技术标准组织施工,确保国家任务圆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退牧还草、退化草原治理工程和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治理成效。
  目前,新疆年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超过690万亩,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风沙危害逐步减轻。全区初步建成了以绿洲内部农田林网、绿洲外缘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天然荒漠林和山区天然林为主体的立体绿色屏障。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创造和总结出了一批适合当地防沙治沙的模式和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奇台县无灌溉治沙造林技术模式、和田地区大力发展肉苁蓉沙产业的生态经济型模式都已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样板,全面提升了新疆防沙治沙的科技含量和建设质量。
  沙漠变良田    葡萄瓜果甜又甜
  如今,走进新疆,你会发现绿色成为这片土地梦想照进现实的源泉。新疆防沙治沙建设的一批批生态工程,成为一道道绿色屏障,呵护着甜又甜的瓜果,新疆沙区特色林果业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在广州(新疆)林果产品交易会上,奇台县的海棠果干、仁用杏等干果加工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到2013年春,奇台县共栽植经济林7.8万亩,通过招商引资和农民自主发展,一批特色林果加工企业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
  近年来,随着各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沙化治理区林草植被不断增加,既显著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状况,又为沙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多年建设,新疆形成了以灌草饮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开发出了饮料、药品、食品、果品、保健品、化妆品等一大批沙产业产品,带动了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沙产业链不断延长,产值不断增加。
  传统种植加工业继续巩固。肉苁蓉、酿酒葡萄、沙棘、枸杞、沙漠玫瑰、甘草、黑加仑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全区已达142万亩。沙产业深加工企业93家,年加工能力118万吨,年产值36.5亿元。
  沙漠旅游产业快速增长。各地充分利用玉石文化旅游节、胡杨文化节及特色沙区林果文化节等方式,结合开发滑沙场、沙疗、沙漠探险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打造独特新颖的沙漠旅游平台。目前,全区沙区特色旅游企业61家,年产值9000万元。
  沙物质建材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各地在传统的防沙治沙措施外,积极探索如何“用沙”,发展新型沙产业。目前,全区共有以生产防渗砖、轻质砖、空心砖、保温砖等新型建设材料的企业38家,年产沙砖80万立方米,56万吨,年产值4.3亿元。
  沙产业已成为新疆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和潜力。
  沙区文化    激发生态建设活力
  从组建全国首家荒漠化防治纪念馆,到首批国家沙漠公园建设,新疆率先从“人与沙漠相争”向“人与沙漠和谐”转变,把沙区生态文化宣传融入生态文明宣传全过程,在全社会树立关心沙漠、爱护沙漠的理念。
  新疆结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基地、国家森林城市、“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创建活动,构筑和繁荣以绿洲文化、沙漠文化为主体的沙区文化体系。深入挖掘新疆特色生态文化元素,弘扬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精神中的生态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做好沙漠景观、荒漠化地貌、沙区珍稀动植物保护,广泛收集优秀的文学、摄影等生态文化作品,深入挖掘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载体。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以“3·12植树节”“3·22世界水日”“6·5世界环境日”“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为契机,每年共进行近300场次专题宣传报道,增强了全社会防沙治沙生态保护意识,扩大了新疆防沙治沙工作在全国的影响。各部门通过印发双语宣传册、播放楼宇电视、发送手机短信、举行万人签名、发行纪念邮册(封)等多种形式,宣传“生态效益第一”的思想,全社会对防沙治沙重要地位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主体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参与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的热情迸发,实现了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近十年来,新疆新增11个国家园林城市、14个自治区园林城市,阿克苏市、石河子市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库尔勒市的孔雀河改造、克拉玛依市的世纪公园等工程成为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代表。
  防沙治沙,激发了新疆生态建设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