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防御性驾驶”可降低事故发生率

08.04.2016  15:56
  4月2日清明小长假第一天,沪宁高速常州段发生连环车祸,导致3死31伤。这几天,一个新名词——“防御性驾驶”在朋友圈和微博流行起来。什么是防御性驾驶?昨天,记者采访了南京交管部门,经验丰富的民警表示,学会防御性驾驶,确实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 车辆没开雾灯导致惨烈追尾事故 虽然已过去多日,但清明小长假沪宁高速常州段多车相撞的事故惨状还是让不少人记忆犹新。据常州媒体报道,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事故起因系一辆货车突然爆胎,横在高速公路上,由于事发路段大雾弥漫,导致后方车辆未能及时刹车,撞上货车,货车又穿过护栏,进入对向车道,造成该路段双向拥堵,3辆大客车、20辆小客车在多点多段相继相撞。 现场车主的行车记录仪拍摄到的画面显示,现场车速并不快,约80公里/时,但雨天路滑视线也不好,几分钟内,几十辆车撞在一起,视频中,没有一辆车开雾灯。 “如果车辆开了前后雾灯,可能悲剧不会这么惨烈。”一位事故民警说,在夜色降临、照明亮度不够或者雨雾天气时,开启前后雾灯,既不影响其他车辆的视线,反而能对前后车辆起到提醒作用,尤其在机非混合的道路上,作用更加明显。 民警介绍,防御性驾驶有一个关键技巧就是“引人注目”,在视线不好的情况下开启雾灯,就是在传递“我在这里”,提醒其他人注意。 按“秒”计算安全距离更可靠  “防御性驾驶”主要有五大技巧,除了引人注目外,还有预估风险、放眼远方、顾全大局、留有余地。 南京市交警十大队交通科科长谢逊介绍,不少交通事故都是由于驾驶人在出现危险前,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而发生的。 “根据传统驾驶习惯,不少驾驶人都以与前车的地理距离来判断安全与否,但按照防御性驾驶的要求,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谢逊说,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车与前车相隔50米,看上去很远,但实验表明,司机从获得视觉线索,到判断是否有潜在危险,再到如何处置,这一过程需要不少时间。也就是说,一旦前车发生紧急情况,待后车司机反应过来并踩下刹车,很可能已经撞上去了。 根据防御性驾驶理念,跟车距离是“4秒”,若按120公里/时的速度行驶,需要保持130米左右的距离才合适,这就是“留有余地”的内容。 防御性驾驶还要求驾驶员要“放眼远方”,时刻扫视“15秒距离”之内的情况。怎样判断15秒的距离?防御性驾驶也给出了一个“乘4法则”来计算:如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行驶,那么至少需要看到400米远的地方。 在高速行车时,‘秒’确实比‘米’更精确和安全。”谢逊说。 错误预判风险易导致事故发生 防御性驾驶不仅是一项开车技术,更是一种时刻保持警觉的驾驶思维,这要求驾驶员必须有预估风险的意识。 “驾车时,司机不仅要眼观八方,还要根据路况、天气等情况提前估计可能造成事故的潜在危险,如过马路时,不能过分依赖信号灯,而要减速慢行,仔细观察周围情况后,确定无危险再通行。”谢逊说,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司机疏忽了,甚至有人不仅不减速,还加速抢绿灯。 还有不少司机错误预判风险,导致事故发生。去年8月,江宁双龙大道高架桥上,一司机因捡掉在车内地上的手机,追尾前车,导致3车受损。事后司机表示,捡手机前他望了眼前方,觉得离前车挺远,不会出什么问题,这才弯下腰,没想到还没捡到手机,车就撞上了。 为了能正确预判风险,司机需要做到“顾全大局”,也就是驾车时,要不断重复地看看前方、左边车窗和左侧视镜,然后是仪表盘、后视镜、右边车窗、右侧视镜,再到前方,6—8秒钟进行一次。眼睛在任何事物或方向上停留的时间不要超过2秒。 链接 什么是“防御性驾驶” “防御性驾驶”理念起源于二十世纪50 年代的美国, 最早是对货车司机的一项职业要求。其基本含义是指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预见”由其他驾驶员、行人、不良气候或路况而引发的危险,并能及时采取必要、合理、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生。防御性驾驶主要有五大技巧,包括引人注目、预估风险、放眼远方、顾全大局和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