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梦想照进忙碌的现实

02.03.2015  11:1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来讲,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节点,更成为承载着太多感情、愿望、信仰和梦想的节日,它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发展着。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年1月优秀畅销书榜榜单火热出炉。这份蕴含着温度和热度的榜单亦承载着我们的感情、愿望、信仰和梦想,我们不曾奢望读书能切实地改变你的生活,但我们却期待读书能够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让阅读的梦想照进忙碌的现实,安放我们的热血青春。因为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之时;当你老了,走不动,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之时,你阅读过的那些人生之书都会成为生命中微甜的回忆。
  

              创作源自生活


  迟子建,被作家苏童誉为“始终保持不变的容颜和均匀的创作节奏”的作家,再度引起读者注目。在“知天命”之年,从事写作30年的迟子建推出新的长篇小说《群山之巅》(人民文学出版社),而距离其上一部长篇小说《白雪乌鸦》已有5年之久。在近两年的创作生涯中,迟子建两度因剧烈眩晕而中断,对于这部倾注心血的长篇小说,她坦言:“是自己生活经历、艺术积累点点滴滴挤出来、流淌出来的。”

        《群山之巅》关注的依然是生养迟子建的东北黑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小人物的悲欢和命运。小说讲述了在北方苍茫的龙山之翼的龙盏镇上,屠夫辛七杂、“小仙”安雪儿、执行死刑的法警安平,以及绣娘、金素袖等一个个身世不同、性情迥异的小人物,在群山之巅的滚滚红尘中浮沉,在诡异与未知的命运中寻找出路,“怀揣着各自不同的伤残的心,却要努力活出人的样子”。正如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所说:“《群山之巅》之中每个人骨子里都是孤独沉默的人,心里有事不敢说,也不知道跟谁说。幸好世界上还有迟子建这样的作家,让这些沉默的生灵发出声音。”

      《群山之巅》共分为17个小节,每个小节的结束与下一个小节的开头相勾连,引出新的人物,牵出新的故事,这17个小节相互勾连成一个大长篇。对于这样一部描写当下,而又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纠葛的作品,应采取哪种叙述形式展开?迟子建说:“我想到了倒叙,就是每个章节都有回忆,这样方便我讲故事,也便于读者阅读。”迟子建希望能开始一个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她说:“五十岁不是年龄上的黄金年华了,但它恰是写作的黄金年华,我希望自己刚刚开始这样的黄金时代。”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当年齐秦的这首《》火遍大江南北,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于狼的刻板印象——冷酷无情。而今年2月上映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狼图腾》,在热映的同时,也让公众再度聚焦这部早在2004年出版的小说。

    作者姜戎在58岁时写了一部50万字的小说,描写自己21岁时到内蒙古当知青的草原生活。对于这部被称为半自传体的小说,姜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这本书里所有的细节和故事大多都有出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等到我写这部书之前,我又参考了西方的一些史诗。”他坦言,自己写这部小说是出于对草原的热爱。小说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却又新奇神秘。作者把故事浓缩在一年的四季,实际上却描述了草原几百年的生态循环,并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解读对于“狼性”的定义。

   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在2008年刚刚读到三分之一法语版的《狼图腾》时,就决定将其拍成电影,他说:“我能看到这个小说有很好的潜力,能够展现一些我们从来没有看过的那种非常激烈的动作场面。”对于这个筹备拍摄长达7年的电影,姜戎本人曾在文章中写道,“相比之下,我在小说中有关狼眼的文字,则逊于阿诺的电影画面的力量。”与此同时,小说《狼图腾》与电影也引发出一些争论,例如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就称:狼从来不是蒙古人图腾。而不同的声音,则为读者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历史记录思想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仅可以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能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历史不会简单地重演,但其中所蕴含的某些规律却有可能为时下转型期的中国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2015年伊始,由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合著的《历史的教训》(中国方正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成为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推介的“新年第一书”,其推荐语写道:“这是一本值得人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的作品。”截至1月底,《历史的教训》已累计加印超过20万册。而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之前推荐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大清相国》等书,亦畅销一时。

   不到10万字却高度浓缩了人类文明史的《历史的教训》,可以看做是杜兰特夫妇的经典作品《世界文明史》的精缩本。作为《世界文明史》的补充和解读,该书也是杜兰特夫妇治史的收官之作。书中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思考。书中的主题皆与具体的时代或事件无关,而是通过逐一讨论、理解人世间种种十分重要的问题,例如地理、人种、性格、经济、战争、进步和衰退等,总结出历史留给人们的巨大精神遗产。

   历史究竟该如何被书写、记忆和理解,在《论历史》(中信出版社)中,历史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以饱含温暖、激情而敏锐的历史书写,折射出其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怀。该书是霍布斯鲍姆在晚年结集出版的一部历史文论集,由于文章的选编和增删大多由作者自己来操刀完成,因而无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对其个人思想的考察上,这部文集的学术分量均不容小觑。

   霍布斯鲍姆一生著作甚丰,其代表作“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和《极端的年代:1914~1991》,结构恢弘,叙事晓畅,成为当代极为流行的历史著作,更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读者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霍布斯鲍姆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被媒体评价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更是启迪大众心智的思想巨匠”。

      《论历史》中收录的霍布斯鲍姆的22篇历史研究心得和体会,融入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思考与感悟,赋予了历史一种新的解读方式。诚然,历史学在书写上的偏差不可消弭。诚实的书写者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也只不过是把最接近的当下,写成最真实的历史,正如作者所说:“历史学家的主要宗旨,就是尽可能从当代的记录中后退,而以更宽广的脉络和更长远的视野去观看与理解。”


  科技改变世界

        “摇一摇 抢红包”这一全民共享的互动方式,成为今年春晚观众难忘的互动体验。而整个春节期间,微信朋友圈也是狂晒抢红包图。拜年祝福用微信,收发红包用微信、支付宝……移动互联网技术不仅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春节庆祝习俗,也在慢慢构建着新的生活方式。

          在《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机械工业出版社)中,来自腾讯公司的徐昊和马斌,根据多年对互联网亲历、观察的经验,从“科技延伸媒介、媒介更新人文、人文改变商业模式”的思路,对中国互联网发展脉络逐一分析,总结出互联网发展规律,并对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展开畅想。

            移动互联网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又将把我们带向何方?《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从科技、媒介、人文三个既相互关联又渐进影响的层面,厘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帮助我们总结过去,回顾互联网世界已经发生的;驾驭现在,看清移动互联网世界正在发生的;决胜未来,预知信息世界尚未发生的。诚如作者所言:“时代的变换让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不断碰撞和融合,互相交织,变得空前多元。为了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空间和时间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互联网构筑的数字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最终在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中实现‘我’和‘我们’的平衡。”

   不管科技如何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终须以人为本。在时下日益变革的互联网时代,创新在变得容易的同时也变得非常困难,其中,“技近乎道”的文化源流的枯竭,让好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创新愈发值得我们去追求和探索,也正因此,用双手创造产品的工匠和他们所代表的工匠精神才更显得弥足珍贵。什么才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在《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浙江人民出版社)中,亚力克·福奇从美国的第一位工匠富兰克林开始,梳理美国工匠精神发展史,讲述了工匠精神在美国是如何从萌芽走向爱迪生时代的高峰,如何随着工业的发展陷入低谷,又如何凭借新一代工匠得到复兴的历程。

   福奇说:“美国的工匠们是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做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通过讲述美国300年来创业者们的经历,探讨美国的工匠们是如何影响整个国家的产业和社会环境的,以及未来他们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本书告诉我们,正是这些富有工匠精神的人推动着社会持续向前发展。而工匠身上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无疑对于时下的中国企业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即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