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无疆界

22.05.2015  12:34
  汉朝的蔡伦发明制纸之法,当时的纸,是以竹子根、碎布、大麻等为原料,制造过程是把这些东西捣碎、煮熬、过滤,再将残渣铺开晒干而成,很费事。现代工业化的纸张制造,从伐树做材料开始,基本工序就需十几道。我们能印书、有书读,想想这些人类文明载体之一的纸张,想想诸如“雪夜闭门读禁书”的故事,想想这无声的斑斓世界所赐予我们的一切,墨香之外是充盈感、温暖感、力量感。

     童年,那时书籍比较稀缺,印象最深的是老人在瓜棚豆架之下谈鬼论狐。他们讲述的故事也多取之古旧书籍,是乡村土造的讲书人,虽然故事或凌乱,或过简,个别情节自己臆造,但大意尚存,不失大格。《红楼梦》《聊斋志异》之类当时虽未明令禁读,儿时印象却感觉灰蒙蒙的,似不甚光彩,一般是偷摸掖藏地辗转读。唐诗读得多,虽然很零碎,却能烂熟地背诵下来。乡村田园生活的淳朴美好,与农耕文明衍生的唐诗相映照,童年的心灵真的一片明媚,而后才一直相信,在阅读中享受一个儿童天真无邪的光景,已然为以后的人生积攥了一笔不竭的财富,会受用终生的。

            读书是人类文明化过程的内在需求,是一直以来和从今以后都会持续存在的需求。不管时代如何喧嚣浮躁,在经历了一些岁月之后,相信很多人会回归书房,觉得还是应该读点书。

              成年的职业生涯当中,读书似禁忌更少,因为工作繁忙,闲暇读书宜精而不宜滥,值得读当读,不值得的不读。还有一个捷径是同好私下推荐,对方全无功利心,是自己确实觉得好才力荐“共享”。一个单位,文化氛围浓郁,能“滋生”出仨俩书友同道,实为幸事。

                  不可否认,社会的开明,使得读书成了无疆界、少禁忌的事情。对于写作者,我一向不太赞同所谓“才华横溢”的说法。写小说的,倘若没哭过长夜,倘若没被生活的坎坷磕掉一颗门牙,倘若没在日久天长的生活里真切地喜怒哀乐,倘若没经历过人生里真切的悲欢离合,总怀疑这些作品是一些辞藻堆垒的梦呓。

           读书的忌讳也不是没有,譬如别做“立地书橱”式的读书。读书,不消化、不吸收,不阐释,不运用,疑似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那就比较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