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慧斌: 靖江走出的文史专家
闻慧斌在文献纪录片《孙中山与南京》中的剧照。
闻慧斌通过史料向记者介绍孙中山在南京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的故事。 盛 义摄
随着文献纪录片《孙中山与南京》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的热播,靖江籍文史专家闻慧斌再次引发文史界关注。这位当年靖江斜桥中学的高考文科冠军,在南京大学历史系求学后,始终没有偏离史学二字,做学问、写剧本、演角色,兜兜转转都绕着那段他醉心的历史。
“就是喜欢,没办法。”在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处长办公室里,闻慧斌隔着摞如山的书籍,推了推眼镜,对记者笑说。
寒门少年的调皮时光
踱出古朴的办公区,初冬的中山陵园静美肃然,常年着深色衣物的闻慧斌,这一天也不例外。目及之处的中山陵和明孝陵,是他每天的巡视范围。“每天步数都是两万多步,发挥稳定得很。”看似严肃的闻慧斌,言语间的幽默和亲切,让交谈变得有趣。
许是说起了乡音,少时往事就随时光袭来。住在斜桥镇六助港和长江边,闻慧斌最喜和父亲一起到长江里游泳,父亲除了教会他捞鱼摸虾,更多的是让他体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练就宽广的胸怀。
闻父是木匠,常年在上海,回乡陪伴一儿一女一般在儿女寒暑假。“姐姐每年都是三好学生,是全校的榜样,让我很有压力。”闻慧斌说,每到过年,姐姐奖状上墙被表扬时,他心里很不服气,也想尝尝滋味。可他总是虎头蛇尾,期中考试还名列前茅,到期末时就急转直下,“戒骄戒躁”是每年老师评语中必有的一句话。初二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父亲做衣架到上海卖,生意一度红火,母亲也跟了去,姐姐闻桂萍此时已到斜桥中学就读,一人在家的闻慧斌成了脱缰的野马,与小伙伴常玩得不知归家,成绩报告单一出来他傻眼了:竟然有功课挂红灯。
闻父曾是考上斜中的优等生,因父母双亡无法读书,才学了木匠手艺谋生,他把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儿女身上,希望儿女跳出农门,考上大学。看到儿子不成器,他做了重大决定:回家陪儿子读书。有天深夜,闻慧斌有一题不会做,父亲让他先睡,闻慧斌夜半起床时,看到父亲仍在解题,第二天醒来,父亲兴奋地说:题解出来了!为那道题,父亲一夜未眠。调皮的闻慧斌自此收了心,成绩开始好转,但终因荒废时间太长,基础差,没能考上理想的靖江县中学,而是去了斜中。
一担稻子激励苦读
斜中统一住校,缺少严父的管教,闻慧斌故态萌发。他上课不专心听讲,高一结束时,物理、数学都挂了红灯,灰溜溜选了文科班。
高二国庆节放假,闻慧斌回家时,看父亲正在收稻子,他不想做作业,就提出帮挑稻。父亲给了他一副扁担和绳子。当装了10个稻把时,他说:“好了好了,挑不动了。”可父亲就像没听见,继续往上加,直到儿子担子上的稻把比他自己挑的略少点才停手。用了股蛮劲,闻慧斌还真挑动了,但只挑了一担,肩上的皮已磨破,疼得他龇牙咧嘴,就说要回家做作业。但父亲不为所动,继续装担。闻慧斌每走一步,肩头就火辣辣地疼,无法迈步。这个经历,成了他最惨痛的记忆。委屈得哭时,父亲走到身边,问了句:“挑担的感觉如何?”“很不好!”父亲意味深长地说:“斌啊,你再不好好念书,就得一辈子挑担种地,永远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这一课,比什么思想教育课都管用,那天闻慧斌突然长大了,知道农民的孩子要想改变命运,只有靠读书。他开始发奋苦读,在高二结束时,得了全县文科联考第一名,学校开大会表扬,并奖励他厚厚一套书。
高三时,他越发刻苦,高考越来越近,他就像一个上足了劲的发条,每天10点宿舍熄灯后,还到厕所里借着微光看书,全然不顾脏臭。每天凌晨4点,他雷打不动到校外路灯下看书。最终他以斜中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南京大学。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父亲正在梨树上修屋顶,激动地从梨树上摔了下来,引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这成了闻慧斌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投身史学满身抱负
到南大时,闻慧斌依然勤奋苦读,大一就被评为“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
也就在那时,闻慧斌情窦初开。当时的副班长昵称二姐,活泼美丽,和他常一起策划活动。大二时,二姐转到外文系,两人还偶尔吃饭、看电影。大二结束时,二姐要去日本求学,临别前两人在学校小松林坐了坐。暑期,收到二姐来信,他不自禁地一会哭一会笑,洋洋洒洒地写了十几页寄往东京,可只换来淡淡一句:“我们都还年轻,要去奋斗!”第一次遭受感情挫折,他一蹶不振,成绩一落千丈,保送研究生和考研均失利。班主任陈蕴茜老师让他留校,可因为小松林的伤心往事,他选择了去雨花台烈士陵园工作。
出色的工作,让他备受肯定。2010年,他就任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陈列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主抓文案。当时文案一改再改,然而改造工程时间紧迫。那段时间,设计人员每天中午12点来现场,凌晨1点离开,闻慧斌和专家一起设计版面,每晚都是和衣睡办公室沙发,其他人上午休息,他一早还要参加例会。改造结束时,他瘦了20斤。这样的责任心和工作主动性,深得上下认可,此后他升任纪念馆馆长。
在纪念馆第一次会议上,闻慧斌就要求全馆要立志做大事,不求做大官。当年的馆长助理骆红说:“在闻馆长的感召下,全馆人都在认真做事,很有成就感。”纪念馆副馆长李农说:“闻馆长开着自己的旧桑塔纳,带着我跑共建单位,2013年争取到紫金农商银行等单位的共建经费37万元,他没报一分钱油费,全用来为烈士和烈士亲属做事。”期间,每年闻慧斌都会把员工发表在刊物上的文章收齐,编辑出版《雨花英烈纪念文萃》,作为纪念品赠给清明前来祭扫凭吊先烈的烈士亲属们,让烈士亲属感动万分。烈士亲属陶和寿给南京市委写信:“这样的好干部很少见,默默无闻地为烈士做事,每年还帮南京的烈士亲属订报纸,真是难得。”
曾经,关于雨花台烈士的研究很薄弱,只有上世纪80年代出版过两辑《雨花英烈》,在闻慧斌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南京市委党史办和江苏省委党史办给予支持,联合出版了60万字的《雨花魂》。
在任期间,闻慧斌还提议并筹备成立南京雨花英烈研究会,该研究会于2015年正式成立。
最让雨花台人难忘的是闻慧斌为雨花台升格成国家级纪念设施一事。由于申报国家级的纪念设施须属民政系统管辖,而雨花台烈士陵园因级别高,成立时就属南京市政府直管,属城建和旅游系统。闻慧斌多次到省民政厅和南京市民政局汇报,力陈观点,争取省市民政部门的支持。今年9月,民政部传来好消息,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设施升格为国家级,这时闻慧斌离开雨花台已近三年。
平时,闻慧斌还是南京工业大学等10余所院校的兼职教师,编写了《雨花台烈士精神解读》《雨花台烈士的婚恋观》等课件。他还完成了12万字的《晓庄英烈传》的撰写。他用言行,践行了“不求做大官,但求做大事”的承诺。
“美龄宫项链”让他成网红
2015年,一条关于“美龄宫项链”的微信刷爆朋友圈,闻慧斌一夜之间成为网红。这个美丽的意外背后,是闻慧斌付出的汗水。
2014年,闻慧斌调至中山陵园管理局,任文物处处长,负责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文物修缮等工作。这些年,他着手完成《明孝陵保护规划》的修编,《钟山建筑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等,向上级文物部门申请专项资金4500余万元,完成四方城加顶、美龄宫修缮等文物保护工程。
美龄宫修缮工程于2015年参评“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由于闻慧斌到任时,美宫龄已修缮完毕,从未学过建筑的他,为参评工作恶补建筑知识、撰写汇报稿、制作PPT,归纳出三大特色、三大亮点,向国家文物局汇报。汇报中配以美龄宫修缮前后对比照片,其中有一张美龄宫从空中俯瞰形如镶嵌了蓝宝石的钻石项链的航拍照。强烈的视觉美感震撼了评委,最后,美龄宫高票当选“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这也是江苏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文保工程。
载誉归来时,南京一家自媒体推送一条微信,称“美龄宫项链”是蒋介石送给宋美龄的生日礼物。当天,闻慧斌代表中山陵园管理局,就美龄宫当选“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召开新闻发布会,被记者问及“心形项链”的消息是否属实,他从史学角度介绍了美龄宫的情况。次日,有记者刊文:“专家辟谣否认美龄宫项链系蒋介石送给宋美龄的礼物”。由此,浪漫派和史实派开始争论,“美龄宫项链”也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传遍海内外。转发的媒体越来越多,传播越来越广,南京市委宣传部曾将美龄宫的宣传作为宣传经典案例。今年,美龄宫的客流量比去年翻了一番,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师生同台演绎一段佳话
今年7月,文化界友人造访闻慧斌,告知江苏省广电总局正委托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一部关于孙中山的文献纪录片,全景再现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的真实故事,欲邀他当顾问。此后,南影厂厂长告诉他,片子原脚本偏陈旧老套,希望他重新编剧,担纲总撰稿人。接还是不接?闻慧斌陷入了沉思。
虽然是学历史学的,但闻慧斌学的主要是通史,工作后又长期从事党史、革命史和烈士的研究,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这段历史知之不多。他向大学班主任、国内研究孙中山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陈蕴茜问计。陈蕴茜鼓励他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呈现给大众。她还将10多个博士、硕士作为强大的后援团,帮他查找、核对资料并校正错误。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南影厂也聘请了南大历史学院教授韩文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郭必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部长刘刚等为文字顾问。”闻慧斌说,有了这些支持,他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8月份撰稿,9月份拍摄,10月份通过审查,11月份播出,这部纪录片的节奏创造了一个奇迹。在撰稿过程中,闻慧斌连熬5个通宵,大改动4次,小修改不下10次。他说,每集脚本原本有12000字左右,后来精简到8000字,最后看到屏幕上的字他已经想吐,真是尽了洪荒之力。
脚本顺利过审后,拍摄如期进行。江苏省委宣传部专门给中山陵园管理局发函,邀请闻慧斌作为该片总撰稿和顾问,全程指导拍摄。导演还看中了闻慧斌的民国文人气质,让他参演南京临时政府秘书长胡汉民。
第一次“触电”,闻慧斌有些兴奋,但真正演戏时,他有点傻眼了,完全找不到感觉。拍第一场戏时,背景是各省都督纷纷来电,请大总统北伐,由胡汉民给孙中山念电文。孙中山扮演者郭广平是国家一级演员,曾出演过邓小平、周恩来等名人。没有演过戏的闻慧斌有些紧张,念得也结结巴巴,导演只得一遍遍重来,郭广平也耐心地指导,一个下午才拍完一场戏。
“第一个念头是放弃。”闻慧斌说,他找到导演,提出换个专业演员来演,以免耽误拍摄进程。导演劝他放松心态,郭广平也教他拍戏技巧,加上剧本就出自他手,只能继续拍。后来,他一场比一场演得好。片中,胡汉民戏份仅次于孙中山,闻慧斌的精彩出演,成了一个亮点。
摄制组还邀请陈蕴茜作为权威专家出镜。学生闻慧斌总撰稿并扮演角色,老师陈蕴茜当顾问并作专家讲述,师生同台演出,成了南大历史系的一段佳话。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龙的《真心英雄》是闻慧斌最喜爱的励志歌曲。愿这位靖江走出的才子继续书写惊艳的史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