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底前大医院取消门诊输液 医生:4种情况除外

13.11.2015  13:51

  中国江苏网11月13日讯 11日,省卫计委发布《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通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宣布到2016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也就是说,以后门诊不允许开输液药品、输液,患者输液只能去急诊或者住院。

  新规解读

  大医院将取消门诊挂水

  严格限制医师抗菌药处方权

  通知表示,江苏省除了继续开展日常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使用比例和使用量外,将逐步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2016年7月1日起,除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到2016年底前,除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据悉,江苏明年第一步是门诊禁止挂抗生素,第二步是门诊全面禁止挂水。

  通知除了明确表示要逐步取消门诊挂水外,省卫计委还对医院管理抗生素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江苏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15年版)》,全省医疗机构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种、规格数量,医疗机构要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进行动态管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和规格;严禁出现以临时采购方式扩充医疗机构实际使用抗菌药物品种、规格的现象。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且6个月内不得恢复。

  记者调查

  门诊常遇患者主动求挂水

  有老年人竟把输液当保健

  每到季节交替之时,大小医院的输液室都会格外忙碌。市区一家综合医院呼吸科医生告诉记者,在门诊中,输液治疗早已成为常态,虽然都说“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可不少患者为求病好得快,往往主动要求挂水。

  “有时候门诊遇到的病人直接跟我说,发烧咳嗽三四天了,想挂点水,疗效快一点。”这位呼吸科医生感慨,很多患者普遍认为输液“好得快”,却忽略了过敏反应、抗生素滥用等危害。

  在医院,记者还了解到,有些中老年人错把输液当保健疗养,76岁的葛奶奶就是如此。因为血脂高、血压高,每年秋冬之交,她就会到医院开些疏通血管的注射剂。问其原因,葛奶奶的理由是口服药效果不及输液效果,“药材通过输液注入血管,就可以更好地被人体吸收,降血压、降血脂的效果更快更好。我每次输完液的头几天,都会感到浑身轻松。

  医生提醒

  我国每年超20万人因输液死亡

  药物能口服的应该尽量口服

  静脉输液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同时又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特别是对于市民“输液好得快”的观念,专家表示很担忧。

  “国外的输液相当于一个小手术,一般多用于抢救,控制得特别严,在中国就太随意了。”专家表示,输液的不良反应要多于肌肉注射和口服药,且比较凶险,尤其是中药制剂,会有一些颗粒杂质直接输入血管内,容易引起过敏反应。据了解,中国每年因输液不良反应死亡的有20多万人。

  有专家认为,过度输液的背后,往往存在抗菌素滥用的问题。曾有数据统计,我国的单纯抗菌药物,87%是通过静脉输入病人体内的,只有11%是通过患者口服的。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人均每年静脉输液量为3瓶,但在我国这个数字一跃升至8瓶。

  “在临床上,药物能口服应该尽量口服。”苏北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邵建屏建议,有些感染,也就是常说的炎症,确实需要治疗,但不一定非要选择输液,有些可以肌肉注射,有些可以口服,有些也可以局部应用抗生素。

  小贴士

  这4种情况下

  适合输液

  据了解,静脉给药(输液)相对其他给药途径风险较高。常见不良反应与副作用有:过敏反应(全身皮肤过敏、休克等)、医源性感染(艾滋病、肝炎等),较常见的有:静脉炎、空气栓塞(可致死亡)、肺水肿,肉芽肿等。相对于输液来说,口服更为安全可靠。

  那么哪些情况下适合输液呢?专家的建议是:

  1.39℃以上体温,吃不下饭,喝不进水;

  2.吞咽困难,同时也没有办法注射肌肉针;

  3.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需要大量补充营养和体液;

  4.病情危重、原有比较严重的基础疾病或者老年体衰的病人。

  记者王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