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长短课"增特色课 京中小学“课程表”大变样

07.09.2015  16:55

  开设国学课,体验高端实验室,实行“长短课”……昨天是全市各中小学开学的日子,根据市教委7月出台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本市部分中小学生迎来了自己的“”课程表。

   课程改革:学生迎来新课程

  中关村二小在新学期将利用周五半天时间给六年级学生上“小升初衔接课”。该校相关负责老师介绍,一些中学反馈“孩子们在国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方面比较薄弱”,因此,每周安排半天时间开展“国学素养课程”以及创新素养课、日语、法语等小语种课。

  史家教育集团一年级校区执行校长乔红说,“从本学年开始,将为新生开设‘小书虫’课程。

   实践活动:校内校外资源齐上阵

  新学期开始后,灯市口小学每周都将拿出半天的时间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每个年级都将根据不同校区特色、地理位置进行不同主题的课程,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所有的老师都加入到研究性课程的研发当中。

  35中校长朱建民介绍,新学年35中与中科院和北航合建的9个高端实验室,包括微生物、纳米、风洞等中学阶段罕见的实验室,将向全校学生开放。

   授课方式:推行“长短课”及“走班制

  艺美小学李云飞主任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这学期学校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适合孩子发展的课程,比如小本课程、体育锻炼课程等。这些课程按照不同的时间、不同章节开展,也就是所谓的“长短课”。“长短课”从15分钟到1个小时不等,由教师自行安排。同时该校还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走班”或“教师走班”的方式进行授课。(文/见习记者 武文娟 本报记者 林艳)

     相关新闻

     市教委重申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立重点班

   根据目前部分学校以各种名义设立的实验班、重点班等情况,市教委昨日重申,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应按照平行分班的要求做好入学组织工作,不得设立重点班和以区分学生学业水平为目的的实验班,特别不得以所谓“因材施教”名义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式入学考查和分班教学。同时市区教育督导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加强监管指导,并建立相应的检查备案制度。(记者 张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