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靖江段“喊”鱼儿回家

07.12.2018  12:40

人工鱼巢投用一年,平均每平方米附着鱼卵数量为56.48粒。田螺也由历史研究中从未出现,到占采集样本总量的39.1%。生态浮岛植物3个月吸收的固体氮相当于23600立方米江水的含氮量……”昨天,在监测单位和评估方提供的一组组数据的印证下,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所长潘建林代表验收专家组宣布:“长江靖江段中华绒螯蟹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态补偿和修复工程”生态效果明显,通过验收。

 

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指挥部前期处处长黄召彪说,近年来,长江干流各类水利工程、航道工程兴起,鱼类栖息地被不同程度破坏,长江鱼类缺乏产卵场、索饵场,资源逐渐衰竭,长江水生生态修复和保护迫在眉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生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徐东坡介绍,江河生态补偿和保护是世界性难题,在大江大河里做大型生态修复工程,靖江在国内是第一家。

 

2016年9月,市农委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制定长江靖江段水生生态修复方案。靖江双涧沙水域是长江干流区域内为数不多的开阔水域,由此被选为靖江保护区水生生态修复工程的“主战地”。

 

市农委副主任朱杰介绍,工程项目区水域面积达6万平方米,布设500个生态浮岛,浮岛的底部悬挂人工鱼巢,用于粘性鱼卵附着,在浮岛区的底部外围,100条水泥沉船形成人工鱼礁,整体形成了一个立体的鱼类生息繁衍场所。2017年5月,工程实施完毕,市农委委托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工程效果监测和评估。

 

这个工程是‘原创’的,方案制定、实施的每一步都需要摸索、反复试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彦锋介绍。验收会现场,生态浮岛上栽种的美人蕉受到专家称赞。徐东坡说,浮岛表面栽种植物有两个目的,一是吸收氮磷、净化水体,二是植物根系深入水中,与人工悬挂的网具形成一个天然鱼巢。在经过12种植物栽种对比试验后,美人蕉因具备能够自然萌发新芽、根系发达、具有观赏性等优势,最终入选。

 

靖江的这个生态修复工程是综合性的项目,它包括生态浮床、人工鱼巢、底栖生物放流,能够实现立体式的生态修复,吸引鱼类积聚。”省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境处处长董加河说,这项工程创新之举很多,它的成功可为我国河流鱼类栖息地修复和重建提供参考,我省长江南通、镇江段正在实施的水生生态修复工程都借鉴了靖江保护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