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长江刀鱼踪迹之三:破解长江刀鱼的繁衍密码

18.04.2016  10:22

 

江苏中洋集团养殖基地。朱其摄

 

吃在扬中,卖在靖江,养在海安”,长期以来,这个说法得到了水产行业的公认。

 

海安县地处黄海之滨,与长江并无交集,怎么跟“江鲜”和“刀鱼”沾上边的?4月7日,记者带着疑问与好奇,前往海安采访,与人工繁殖的刀鱼展开了一场美丽的邂逅,也亲眼见证了曾经的“中国河豚之乡”海安破解长江珍稀鱼类繁衍密码的神奇之旅。

 

八年磨一“

 

海安县有着历史悠久的青墩文化遗址,有着诗情画意的里下河风光,更有着一种敢为天下“”的胆略——这在海安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江苏中洋集团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沿着县城海防路,一路向东40多公里,抵达老坝港,穿过茂盛的树丛,一片欧式哥特庄园映入眼帘。闻名遐迩的中洋现代渔业养殖基地就坐落在这里。

 

我们的养殖基地里,主要有河豚鱼、鲥鱼、刀鱼、中华鲟、扬子鳄、娃娃鱼、胭脂鱼、松江鲈鱼等八大宝贝,长江刀鱼算是其中之一。就在清明前,我们中洋全程参与的‘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技术的创建与运用项目’还荣获2015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洋集团总裁助理周晓平听说记者前来寻访刀鱼,自豪地向我们推介起中洋基地的亮点。

 

这里是一座鱼类的海洋。4000多亩的养殖基地里,河豚养殖区、刀鱼养殖区、鲥鱼养殖区、扬子鳄养殖区……一个个先进的现代化养殖工场展现无遗。

 

在一排排工厂化养殖温室内,长江刀鱼的养殖现场显得尤为独特,这里的光线,比河豚养殖区明显要暗得多。“刀鱼生性不喜光亮,鱼苗长大8厘米以上,就要转池到这个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分稀养殖。”正带领团队人员在基地忙碌的中洋集团下属龙洋水产公司营养中心负责人秦巍仑向记者介绍,人工养殖是保护长江刀鱼这一珍稀鱼类品种的“诺亚方舟”,中洋集团多年来实施长江刀鱼保种计划,今年已开花结果。

 

秦巍仑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被中洋引进这座海边的基地已近10年。在这清苦的黄海滩涂,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一头扎进这个领域,开启了漫长的“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技术”“河豚鱼人工繁育与控毒”等项目的研究和试验。

 

在秦巍仑的手电筒照耀下,只见一条条刀鱼犹如银丝,在池塘中游曳自如,流线型身姿优美。体型较大的,重量在3两以上。

 

长江三鲜中,刀鱼人工养殖可谓最难。”秦巍仑介绍,中洋对野生刀鲚进行人工驯养,从2004年就起步了。中洋将河豚、鲥鱼人工繁养殖研究的多项核心技术向刀鱼移植转化,并根据刀鱼的特性进行攻关。2012年,中洋成功实现长江刀鲚世界首次人工繁殖,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堪称8年磨一“”。

 

对刀鱼呵护备至

 

驯养刀鱼,第一步必须收集长江野生刀鱼及鱼苗。按照刀鱼的洄游线路,中洋的技术团队从长江口一直追溯到安徽无为,收集各江段的品种。其中,从长江如皋段到靖江段,进行的是品种完全收集,因为这一段的江刀属于精品,也最为食客推崇。

 

秦巍仑告诉记者,刀鱼游速快,性子急,民间有刀鱼“出水即死”的说法。为了获得宝贵的鱼种,研究人员反复琢磨,采取更合理的运输方式确保鱼苗存活。他们将方形容器改成了圆形,根据刀鱼怕光的特点,容器加盖不透明、色彩不鲜艳,这样,顽皮的刀鱼苗终于乖乖地被运回基地。

 

长江刀鱼成熟的年龄通常为3龄,工作人员在那些发育成熟的“小鲜肉”中,挑选体质健壮、符合刀鱼生物学特征的个体,进行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让它们顺利繁衍后代。刀鱼苗的卵黄期一结束,就要开口摄食。

 

刀鱼开口摄食的‘第一口奶’太关键了,如果这一关过不去,它根本长不起来。”秦巍仑提及了刀鱼人工繁育的另一个难点。

 

刀鱼在这里开口的第一餐,吃的是比针尖还要细的原生动物、草履虫、轮虫等浮游生物。怕鱼苗噎着,投放浮游生物必须用专业的筛子过滤,均匀洒于培育池中。经过几次换食,刀鱼长到6厘米以上时就开始喂青虾苗这些“大餐”了。中洋的技术团队对刀鱼的呵护可谓细微到极致。

 

刀鱼是洄游性鱼类,在大海中长大,到长江中产卵,幼鱼秋季入海生活,人工养殖必须根据刀鱼洄游的线路和季节,模拟再造长江各地段、各时节的水环境。在刀鱼养殖区内,不但有海水管和淡水管来控制海淡水比例,水温、光照都有严格的标准。每年12月份,是刀鱼入江的时节,中洋的技术人员降低水流,模仿长江口的水环境。经过两个月的育肥之后,3月份增大水流使其来回游动,刺激发育。

 

目前,中洋基地人工繁养的刀鱼,存池量达到了30万尾。

 

串起长江珍稀鱼产业链

 

海安能成功繁育长江刀鱼,中洋集团“掌门人”钱晓明功不可没。

 

20多年前,风华正茂的钱晓明带领团队,将原海安水产公司发展成如今产业遍布现代渔业、房地产业、酒店旅游业等。“长江三鲜”面临绝迹的境遇,让他痛心不已,从1993年起,他就下定决心,誓要保护刀鱼等长江珍稀物种。

 

保护珍稀鱼类,能不能从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研究性保护转变成开发性保护?”钱晓明琢磨了多年,最终决定联合科研院所共同破解刀鱼等长江珍稀鱼类繁衍的密码。

 

钱晓明和技术人员的坚守,换来了中洋在长江珍稀鱼类养殖和繁育方面的巨大成功。近年来,中洋集团乘势而上,挑起了海安长江珍稀鱼类产业化大梁,“中洋”品牌也在全国叫响。

 

在海安城区,一座闪耀着土豪金光芒、貌似金砖的建筑尤为显眼,这里是中洋集团打造的中洋豪生大酒店,在海安人的口中,这座酒店叫“大金砖”。就在前不久,海安人在“大金砖”操办的一场婚宴上,黄晓明、刘谦等一众大牌明星的出席,让这座酒店瞬间沸腾。酒店精美的菜单上,有关刀鱼、河豚鱼的江鲜菜系跃然纸上,而中洋养殖基地的各色珍稀鱼类也源源不断地运送到酒店。

 

金砖酒店内,已有20多年江鲜烹饪经验的厨师冯大春小心翼翼地整理着食材,这位经常在各类区域性餐饮大赛上摘金夺银的大厨告诉记者,清明时节,中洋的河豚、刀鱼菜系销售得特别火,来自上海、苏州、无锡等地的食客慕名四面八方涌过来尝鲜。

 

长袖善舞”的中洋人,对长江珍稀鱼类产业化的演绎可谓丝丝入扣。河豚产业的发扬光大就是其最典型的案例。

 

曾几何时,“拼死吃河豚”,此说在长江中下游的民间社会,已经流传了数千年。“过去‘拼死吃河豚’的古谚,被中洋集团成功破解,中洋成功攻克了养殖河豚控毒这一世界性难题。”钱晓明说。钱晓明的底气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为“中洋河豚”出具的“无毒级”检验报告。

 

河豚控毒技术的突破,只是中洋集团进军河豚产业的一个开端。紧接着,中洋人又在河豚产业标准上下起了苦功。中洋人对以河豚为主导的所有产品提出了最高境界的食品安全控制标准——“零毒素、零药残、零污染”。

 

河豚控毒技术和标准化养殖技术的突破,让中洋河豚空前畅销,以致供不应求。近年来,中洋集团加大调整产业链结构,推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使产业规模迅速升级。除了立足本土,中洋集团还将养殖基地开辟到广东江门、湖北宜昌等地。目前,集团形成了拥有100000平方米温室养殖池、1500亩露天养殖池,河豚鱼的养殖规模世界第一。

 

迄今为止,总共有大约2亿多人次享用了中洋集团繁育的河豚鱼,无一人次中毒。”冯大春骄傲地说。

 

在中洋集团旗下的现代渔业销售公司,来自上海、北京、广州等全国各地的江鲜订单写满了黑板。公司负责人介绍,为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中洋还开发出了长江珍稀鱼类的半成品、熟制品、高档礼品,推出了冷冻包装、速冻包装、真空包装、休闲包装等产品。眼下,中洋的速冻包装、真空包装的江鲜类产品,正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

 

在中洋集团的战略规划中,利用互联网打造“中洋鱼天下”产业品牌是下一步的重点。“我们已经将销售总部搬到上海,面向大都市的终端消费市场,打造长江生态鱼类和珍稀鱼类新品牌,力争早日实现上市目标。”周晓平说。

 

品牌提升城市新高度

 

刀鱼全人工繁养殖技术日趋成熟,河豚控毒技术和产业化养殖的突破,推动了珍稀鱼类、濒危物种的保护,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言而喻。与此同时,海安加大长江珍稀鱼类的品牌化推广,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得到新提升。

 

2010年春暖花开的时节,海安人在家门口大宴宾朋,摆上了一桌盛大的万人河豚宴,办起了首届河豚节。河豚节上,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渔业协会会长齐景发将国内唯一的‘中国河豚之乡’牌匾,授予了我们海安。”在海安电视台的记者许小健的脑海里,海安首届河豚节的盛况依然历历在目。

 

中国河豚之乡”这一冠名意义和无形价值非常高,对海安的产品生产、餐饮、旅游、交通等服务业带来巨大的作用。拿到“中国河豚之乡”的金字招牌,海安人全力打好“河豚”牌。红烧河豚嫩滑香醇;白汁河豚鲜美浓郁;刺身河豚爽滑润口……走进海安大金砖、海安宾馆、金海安等各大酒楼餐馆,满城豚香,一道道精美的河豚菜肴让人大开眼界。

 

连续6年举办河豚节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河豚节期间,共吸引游客几十万人次,海安知名度急剧提升,成功跻身长三角主流旅游市场。

 

江鲜游出去,财富游进来。海安人用长江珍稀鱼类,描绘出了美食与城市发展水乳交融的美好蓝图。如今,中洋的长江珍稀鱼类已经成为海安“走出去”的媒介,“吃江鲜,住金砖,到海安”在长三角蔚然成风,上海、苏南等地游客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