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三角出版物市场将告别 商家市民依依不舍

30.03.2016  19:01

  提起位于山西路军人俱乐部内的长三角出版物市场,大部分南京人都很熟悉,这个市场伴随几代南京人成长。记者最近从市场经营方了解到,由于租约到期,房东要收回房屋,这座华东地区最大的出版物市场要告别山西路了。记者昨天采访了多位市民读者,他们希望这座陪伴他们成长的图书市场不要从此消失。

  记者探访

  人气不如以往大部分商家依然坚守

  昨天,记者来到长三角出版物市场,里面的人气不是很旺,以往人流如织的热闹景象已不复存在。走访时,记者听到几位商家正在谈论关于搬迁的事情,语气中明显透露出前途未卜的不安。

  “做了这么多年,除了卖书真的啥都不会了,只要不影响生意,搬到哪都行。”一家书店老板说,现在图书销售业利润微薄,长三角市场里的商家基本都是“两条腿走路”,实体店和网店一起卖,否则难以为继。尽管如此,大部分商家依然在坚守这块阵地,不愿搬离这个被他们称为“奉献了青春”的市场。

  众人回忆

  商家:盛况不再当年好书刚到就被抢光

  南京博凡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靳爱民回想起自己在这里打拼的20年,唏嘘不已。

  靳爱民出生在大方巷,军人俱乐部就是童年时玩耍的地方。1996年,妻子下岗,在别人的推荐下,他和妻子到长三角市场租了个不到10平方米的铺面专营少儿书籍。

  “到现在我还记得做的第一笔生意,是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的5块钱一本的外国名著,那个人一下子买了225元。”虽然店里夏天很热,冬天寒风凛冽,但靳爱民干劲十足,不到一年库房就变成了80平方米,还买了两辆脚踏的三轮车来运货,“那时候有三轮车就很厉害了,比小推车方便多了。

  说起当年市场里的“盛况”,靳爱民记忆犹新。“当时有本很火的书叫《中国可以说不》,大卡车送货过来,书还没下卡车就卖光了。还有英国戴爱娜王妃去世时,关于她的各种书籍也很火爆,也是刚进货就被抢光。”靳爱民说,开学时来买书的家长都要排长队结账。

  读者:进货快折扣大常能买到想要的书

  从1992年成立到现在,长三角出版物市场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上世纪90年代,南京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薛冰也是市场里的常客。“一开始很多出版社直接在那边设销售部,里面的书商也很厉害,进货比新华书店还快,再加上折扣较大,经常能买到想要的好书。

  70后卞女士也经常去那边逛。从爱人的专业书籍,到自己爱看的小说,孩子喜欢的绘本、课外书等,买得都很多。

  对南京的80后和90后来说,长三角市场更是他们童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种漫画、小人书、文学名著……80后姚女士说,那时候真感觉那里就是知识的海洋。在90后李小姐的印象中,很多老师推荐的教辅书找遍新街口的书店都找不到,去长三角市场一找就能找到。

  曾经辉煌

  从露天书摊成长为全国四大图书市场

  早在长三角出版物市场建立以前,它所在的军人俱乐部就是一个租书、淘书的好去处。1992年1月初,鼓楼区工商局与军人俱乐部合作,决定在这里成立长三角文化市场。创业之初,进场的经营户只有20户左右,其中卖书的只有7户,当时出版物市场鱼龙混杂,很多非法、劣质出版物充斥其中。不过,经过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管理,到1999年底,市场经营户已发展到近100户,年成交额突破2亿元,跻身全国四大图书市场行列。

  2000年前后也是这个市场最辉煌的时期,现在我们看到的4层大楼就是2001年初建好的,长三角文化市场也正式更名为长三角出版物市场,长三角地区乃至山东、江西、湖北等地的图书经销商都会来进货。

  后来,线上图书市场不断扩张,严重挤压了线下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长三角出版物市场的辉煌也一去不复返。不过,去年长三角市场的年销售码洋(图书原价)依然超过了13亿元,年销售图书4700多万册。

  现实困境

  新址难找长三角市场可能不复存在

  和商家一样,记者采访的市民读者一听说长三角出版物市场要告别山西路,都很不舍得。而对于市场里84家经营单位、1500多位从业人员来说,他们的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个新的去处,让长三角市场继续开下去,否则这个市场真的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记者了解到,市场经营方正在努力寻找新址。“有的面积不够,有的租金太高,有的承重能力又不行,书比较重,堆放的地方承重要好。没办法,我们只能继续找。”长三角出版物市场经营方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