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通州区西亭镇聚焦“三新三提” 打造城郊新镇

27.01.2015  12:12
        2014年,南通市通州区西亭镇聚焦工作重“”(新机遇、新发展、新亮点),围绕转型升级,着力特色发展,按照“强、富、美、高”新定位,紧盯“小康”目标,努力打造城郊新镇。
        一是抢抓新机遇,基础设施提质。西亭镇作为金沙镇和高新区的卫星镇,今年以来,随着通洋高速(西亭站点)、北一环、金通三大道等主干道先后修建和改造,各村居村级水泥农路建设的相续完成,“外部成环、内部成网、环环相扣、村村相通”道路布局基本形成,极大的方便了城乡交通运输,加速融入通州主城区。
        二是谋求新发展,经济建设提效。2014年,西亭镇在工业经济方面,应税销售增长1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增长18%。全年建设项目10个,竣工项目6个,其中已实现销售实绩项目5个。注重产业链招商,主要领导亲自带头、把关,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实行腾笼换鸟、筑巢引凤,推动项目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在农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今年新建、续建规模项目农业16个,预计完成项目投入9000万元,其中设施农业面积1680亩;利用上级农业资源开发、“双百整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抓好“路、渠、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体系,完成土地流转近6000亩。新增全托管服务组织5个,新增家庭农场3个;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注重科技创新和农业机械化应用;推进土地确权、流转,建立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鼓励和昌导节约集约用地,深化农村改革。在财政资金使用方面,规范干部接待标准,减少“三公”消费,增加转移性支出;积极探索政府社会合作(PPP)模式,降低政府债务风险。
        三是突出新亮点,居民提升幸福感。今年以来,西亭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色发展,按照“强、富、美、高”要求,赋予“创业福地、城郊新镇、宜居西亭”新定位。创业福地主要是指,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与上级部门联动,完成科技项目、新兴产业产学研对接,进一步做好人才计划,形成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梯队;撬动民间资本,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加快建设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项目,重点做好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能,促使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现代农业;发展劳务、运输、观光旅游等服务业,完善养老、健康、休闲等公共服务体系,加速服务业发展。城郊新镇主要是指,完善镇村基础功能配套,完成主要区域功能升级;重点美化主要道路出入口环境,落实“一河两岸”、镇区绿化、小游园等工程,改善镇区、村居形象。宜居西亭主要指,加快镇区拆迁改造,重点规划居民集聚点建设,便利镇村道路交通,完善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功能;有序有节开展环境整治,落实“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河道拆坝、植树绿化、秸秆禁烧等专项整治工作;增加居民收入,拓宽就业面,支持与服务家庭作坊、中小企业发展,及时帮助解决企业融资、劳资纠纷等问题,保障镇村企业良好运营。
        进入2015年,西亭镇全体机关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江苏讲话精神,在新常态下,激发新活力,力争新作为。
        一是确保完成稳增长首要任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确保发展后劲足;加大项目建设强度,切实增加有效投入,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和应税销售增长。注重农业资源项目开发利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优质种植、养殖项目,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增加土地亩产值。
        二是狠抓调结构关键环节。做优传统产业,发挥纺织、包装等产业优势,注重技改投入,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研究中心,提高整体竞争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运用电子商务等市场信息平台,抢占市场份额。
        三是着力构建区域创新。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政企联动,构建科技型、高新技术、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区域创新链;做好企业与上级部门服务对接,发挥好市区级平台在镇村个体工商、企业中的作用;做好在外人才统计,挖掘好人才、人脉资源。
作者:陆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