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润州区:让“新市民”过上幸福新生活

13.04.2015  12:57

  镇江润州区大力实施“融城党建”工程

  让“新市民”过上幸福新生活

  新华报业网讯 近年来,镇江市润州区大力推进城镇化工程,城镇化率从几年前的不足40%飙升到目前的96.7%,近10万村民、城中村居民到社区集中居住。为帮助农民融入城市,润州区大力实施“融城党建”工程,今年又出台《关于全面推进“融城党建”的实施意见》,从多个层面帮助农民转为新市民。

  “新市民”教育加快“脑袋”融城

  “现在我们也跳上了广场舞”,4月10日,见到记者的润州区征润州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王久林颇感自豪。几年前,他们所在的村因为当地的水源地保护工程整建制拆迁,全村2018名村民全部被安置到城区,“为丰富居民生活,社区在小区建了文体活动中心,聘请了专业舞蹈老师,教大家学广场舞。

  “乱堆杂物、毁绿种菜、乱停乱放,这两年,这些老习惯慢慢被改了过来,今年都可以不搞集中整治了。”凤凰家园社区党支部戴玉媛告诉记者,作为镇江最大的失地农民安置小区,这几年小区邀请道德模范“每月一讲”,积极开展法律解读、咨询、援助活动,组织社区文体节、红色歌舞会、婆媳家家乐等活动,小区居民面貌大变,社区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社区。

  “除了在身份上让拆迁安置农民进城,更关键的是要在观念上、生活习惯上真正变成一个城里人。”润州区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陈文博说,润州区开设了“道德讲堂”“新市民讲堂”“法律讲堂”500多个,“草根”文体团830多支,成为“新市民”教育的重要载体。

  多管齐下保障“口袋”融城

  “我们村过去种韭菜、豇豆远近闻名,进城后村里用集体资产拆迁资金购买了2000多平方米创业楼,成立‘融城创业指导团’‘融城创业工作室’,村里很多人成了小老板,‘4050’人员都找到了事做。”王久林说,“拆迁之前,村民人均年收入13700多元,就业人数620名,现在,人均年收入19800多元,就业人数1060多名。

  近年来,润州区多管齐下,一方面累计投入4.5亿元建成26幢“创业楼”,为340多家企业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创业能力培训,帮助3700多名失地农民成功创办672家企业。为了帮助失地农民就业,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小微企业就地吸纳失地农民、渔民就业。目前,全区失地失水农民再就业率达98%,城镇居民、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增幅列全市第一。

  就业是基础,社保是兜底。润州区人社局张萍告诉记者,2008年至2015年被征地的26609名农民中,有13564人已转为城保。目前,全区村(社区)累计投入集体资金1.63亿元,为20081名失地农民、失水渔民办理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通过发放“生活补贴”“尊老金”等累计分配集体资产近2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