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法院“双拥七创”法先行

28.07.2015  13:23

  7月24日,句容法院副院长张巧林率民事法官将《最美法官》舞台剧“”到了驻镇某部队。这部由该院干警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以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全国优秀法官、江苏最美法官、下蜀法庭庭长王丽的先进事迹。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感染力,赢得了部队官兵的阵阵掌声。“这部舞台剧让我看到了王丽同志作为一名职业法官,敬业奉献公正办案的风采,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一心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观演的排长蔡建勇感触颇深。

  镇江是江苏13个地级市中驻军较多的城市。近年来,镇江两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法律拥军工作的新载体、新模式、新内容,维军权、解军难、稳军心,凝心聚力为“七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添分加彩。“双拥标兵单位”“镇江市军地互办实事先进单位”“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先进集体”等殊荣,正是对镇江两级法院涉军维权工作的最好诠释。

  “舞台剧送军营就是法院文化和军营文化相融合的一次创新和探索。”镇江市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茅仲华介绍说。

  立足审判

  构建涉军维权网络

  近年来,在镇江市上下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热潮中,镇江8家法院实现了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合议庭全覆盖,并构建了“一组、一庭、一站”的涉军维权网络。

  “其实早在2011年,我们就与镇江军分区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实施意见》,文件里细致规定‘四个百分百’,即涉军维权组织机制百分百建设,军地配合措施百分百落实,涉军困难当事人百分百司法救助,涉军案件百分百案结事了。”茅仲华告诉记者,如今两级法院已全部成立由“一把手”院长担任组长的涉军维权工作领导小组,相关业务庭领导作为成员,组成各级维权指挥中枢。各基层法院分别与辖区内团级以上部队协调,在部队内部设立“法律拥军工作站”,专门处理涉军维权法律事务,这也为“四个百分百”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7月,镇江谏壁村民蒋某因鱼塘承包以及泔水收取等问题与驻镇某军事管理区发生纠纷,并到京口法院谏壁法庭提起民事诉讼。谏壁法庭高度重视该起军地纠纷,结合实际指派法庭人民调解员联系部队负责人和当地社区人民调解员,了解情况沟通协调,努力引导军民双方在诉前进行调解。通过三天的沟通调解,终于促成双方签署了关于鱼塘承包、泔水收取的一揽子调解协议。

  “涉军纠纷案件敏感性、政治性强的特点,我们在处理案件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优势,主动与部队和军人军属联系沟通,介绍情况,听取意见,答疑释惑,妥善处理,力争涉军案件审判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镇江中院副院长姚强告诉记者。

  2014年10月,上级军需部门通过某快递公司向驻镇某部托运了两箱军装,不料到货时一只纸箱出现破损,少了7件军装,由于是定额供给,少了军装将影响到部队训练。部队与快递公司多方交涉,但由于托运人未对托运货物进行保价,且对具体损失无法确认,快递公司只同意参照《邮政法》规定,按快递费的3倍进行赔偿。部队派人来到丹徒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求助,该院立即开通“涉军诉讼绿色通道”,及时将该案纳入诉前调解程序。经过人民调解员的释法析理,耐心教育,最终快递公司与部队签订调解协议,赔付了服装损失,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与法伴行

  发扬法官志愿者精神

  在开展七创“双拥模范城”过程中,镇江法院提出了“与法伴行、法进军营”法官志愿者在行动,也进一步擦亮镇江“小城大爱”的城市名片,发扬“奉献、进步、互助”的志愿者精神,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相结合,通过“拥军热线、拥军联系卡”,让青年法官在涉军维权的一线岗位上接地气、转作风、主动作为、接受挑战,感受到同呼吸、共命运的军民鱼水深情。

  “军有所需,法有所应”。句容驻军最多,句容法院理所当然成为涉军维权的排头兵。为深入推进涉军维权工作,提升官兵法律素养,该院积极开展以“双进双聘·六个一”为主题的法律拥军活动,通过为驻句部队展示一组法治展板、赠送一套法律书籍、开展一堂法制讲座、提供一场法制咨询、发放一张法律拥军联系卡、举行一台技能联谊等活动,合力促进军地和谐。句容法院院长董友洪表示,法官将进一步发挥志愿者精神,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将涉军维权工作做得更主动、到位。

  据统计,2014年以来,镇江法院先后为驻镇部队开展法制讲座26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500余人次,赠送法律书籍1000余册,发放法律拥军联系卡3000余张。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法律,在即将离开第二故乡之际,法院送法增强了我们退役后的生活和工作信心。”今年即将退役的士兵小陈表示,一定站好军营最后一班岗,今后投身社会建设,一定遵纪守法,做对得起部队、对得起社会的光荣退伍兵。

  互学互动

  提升法律拥军层次

  6月18日上午,镇江中院“法院开放日”活动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总参谋部师团职领导干部法治培训班40余名学员。他们饶有兴致地实地参观考察科技法庭、院史陈列馆、执行指挥中心等,茅仲华向他们介绍了法律拥军工作、司法公开以及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学员们表示收获很大,也对法治军营建设更充满信心。

  自2012年,镇江中院与镇江军分区政治部联合发出《关于组织开展“军官法官互学、军营法庭互动”系列活动的通知》以来,法律拥军的层次在不断提升。镇江中院与镇江军分区联合成立法律拥军培训基地,根据部队实际需要,采取短期集中培训、授课辅导、巡回讲座、实地考察等形式,为部队培训法律人才。

  2014年12月4日是国家首个宪法日,丹徒法院开展了别具一格的“弘扬宪法精神官兵听庭评案”活动。该院刑庭审理了一起军人犯罪案件,士官施某在与妻子商谈离婚事宜过程中,发生争执,动手将妻子打成二级轻伤。承办法官认真听取公诉机关、辩护人及被告人意见,多方征求了施某所在部队领导意见,了解其入伍以来的详细情况,多次与被告人及其亲属联系,听取意见。最终,合议庭考虑到施某犯罪后自动投案,其妻与家人谅解了施某过激行为的基础上,综合案情依法判处施某有期徒刑一年,缓期一年。施某所在部队官兵四十余人旁听庭审,警示教育活动受到部队领导及官兵的一致好评。

  拥有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头衔的润州法院,是全省首家军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镇江船艇学院、解放军359医院官兵2000余人先后走进法院,旁听职务犯罪,感知法院廉政文化、党建文化、礼仪文化等带来的魅力。船艇学院纪委书记钱程很赞同这种互动的方式:“教育关口前移,用活生生职务犯罪庭审来警示官兵,效果很好。”如今,句容法院下蜀法庭“沐正苑”、丹徒法院宝堰法庭的“法园”文化基地,都成为部队官兵接受法治文化熏陶的基地。

  “开展法律拥军的过程,本质上也是锤炼法院工作作风、提高为民司法能力、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个举措,在与部队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工作互动的工作过程中,取得的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下一步我们要通过实践和总结,将涉军维权工作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法规制度,推进涉军维权工作朝正规化、规范化的轨道迈进,切实提升涉军维权工作成效,以军地和谐、军民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为镇江‘双拥七创’作出应有贡献。”茅仲华说。   □本报记者戴丽娟翟敏本报特约记者沈荷孙彩萍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