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成功侦破首例制贩毒大案 缴获半成品冰毒20余公斤

07.04.2015  17:37

  中国江苏网4月7日讯 一度风靡的美剧《绝命毒师》,其主人公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为让家人有较好的生活保障,走上制贩毒之路,跌宕起伏的剧情,受到观众好评。近日,镇江、丹阳警方历经半年多的缜密侦查,成功侦破我市首例跨区域制贩毒大案,《绝命毒师》本地“效仿者”被一举打掉。该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2名,缴获冰毒20余公斤(半成品)、制毒原料30余公斤及制毒设备等物。同时,打掉了一个由江西、贵州与丹阳本地人相互勾结、制毒贩毒活动的犯罪团伙。犯罪嫌疑人制贩毒发财美梦尚未开启,即遭警方强力打击破灭。

   贩毒还不够 网上寻找“良方”制毒

  2014年8月初,镇江网警部门在网络监管过程中,发现一个自称“小贵州”的人在网上发布寻找制毒设备、购买制毒原料等信息,随即引起市公安局禁毒部门重视并开展侦查。随着调查的深入,“小贵州”真实身份被揭开。他确是贵州籍人,姓张,今年28岁。

  据悉,“小贵州”张某某在网路上发布寻求制毒设备、购买制毒原料等信息,其实是受丹阳籍朱某及孙某的委托。除了寻求制毒的原料、设备,他还在网上高薪寻找制毒“专家”及技师。警方发现,朱某在丹阳当地还有贩卖毒品嫌疑,且贩毒数量较大。

  据警方介绍,朱某准备自己制毒的主要原因是受利益驱动,原先贩毒需要从“上线”进货,他主要从事销售环节,利润为进货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价。另外,促使朱某等人自己制毒的原因还在于购买及运输毒品过程中,风险较大,属于警方重点打击环节,为减小“危险性”,他们开始寻找和学习制毒方法。对贩毒人员来说,这是一门很有“钱景”的“技术”,一旦学成可以获得丰厚利润,减少贩毒中间环节,“安全性”大幅提高。

   制毒不顺利 专赴成都“进修深造

  根据已掌握的信息,镇江、丹阳禁毒部门联合成立专案组,对涉嫌制毒、贩毒犯罪活动展开全方位侦查。

  专案组通过对朱某、孙某、张某某等人的侦查,发现2014年10月,他们为了能够早日学成制毒“技术”,在网上到处寻求购买制毒设备及原料,并根据网上自行了解到的技术,尝试制作冰毒。但由于技术不过关,一直未成功。苦于自身“技术”的缺失,他们不得不寻求“专家”帮助。去年12月底,警方发现朱某等人花重金从广东请来一个网名为“木木”的男子来丹阳试验制毒,随即对其进行全程调查,查找制毒窝点。

  因技术原因等原因,生产出来的毒品质量不好,今年1月初,“木木”决定去四川成都“进修”学习制毒工艺,顺便购买制毒所需的原料麻黄素等物。不久,“木木”在成都某制毒窝点被成都警方抓获,丹阳警方随即派员赴成都开展调查。经查,“木木”的真实身份为刘某,男,23岁,广西人,长期在广东汕尾、成都等地从事制毒活动。

   多地同收网 全市首例制贩毒案告破

  专案组随即调整侦查措施,围绕制毒原料来源、朱某在丹阳贩毒情况及其上下线关系网,全面开展侦查。经查,朱某的上线、江西的“兰总”因贩卖毒品已于2014年10月被连云港警方抓获,同时,朱某在丹阳尚有许多下家,并由其女友为其发货。

  在对涉案人员相关信息全部掌握的情况下,2015年3月5日,警方在丹阳及镇江市区等地同时开展收网行动,先后抓获朱某、孙某等涉毒人员,并缴获冰毒20余公斤(半成品)、制毒原料30余公斤及制毒设备等物。3月17日,警方根据线索,在湖北武汉将“小贵州”张某某擒获,至此制毒贩毒案成功告破。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审理中。

  市公安局禁毒部门负责人表示,这是我市警方侦破的首例跨区域制贩毒大案,且涉案毒品数量十分巨大,该案件利用互联网寻求制毒帮手和原材料,说明毒品贩毒的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是值得警惕的现象。(张杰 张斌 张兆勇)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