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丹徒区冬春水利建设惠民生

18.03.2015  13:52


        入冬以来,镇江丹徒区冬春水利建设“镇镇有项目、村村有战场”,河道清淤、泵站改造、塘坝整治……一派繁忙景象。冬春水利建设,贵在“”字当头。丹徒区水利农机局及早谋划了全区2015年度冬春水利建设目标,计划完成土方170.56万立方米。
      近年来,丹徒区水利事业建设在改革创新中取得长足发展,一批又一批水利重点项目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水利建设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抗旱保灌促丰收
      上党镇东贪村上南自然村村民孔云明,至今仍记得2013年春天遇旱时,村民们为了争抢取水灌溉,发生矛盾,“大家都想早点抽水浇田,塘坝里的水有限,大家抢得都要打起来。”孔云明告诉记者,遇到旱情,产量很容易受到影响,“正常的年景,水稻产量能达到每亩1200斤至1300斤,但如果遇到旱情,灌溉不及时,亩产只有八九百斤。
      2013年,区水利农机局在东贪村兴建了两个机电泵站,进行了塘坝整治改造,“我们现在全村都不再为遇旱灌溉犯愁了。”孔云明笑着说。
      丹徒区有60%的面积为丘陵山区,而丘陵山区的人口占全区人口的78%,丘陵山区的起伏较大,水主要来源于水库、塘坝、河流,由于岗坡较多,对于丘陵山区的蓄水引水尤为重要。同时,丘陵山区的地势较高,岗坡田较多,农田灌溉需提水灌溉占丘陵山区的80%,而丹徒区大部分抗旱泵站都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标准偏低,已运行30年之久,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修护和养护,大部分泵站出现了老化和损坏,效率低下,遇到大旱、抗旱矛盾较为突出,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近年来,丹徒区统筹谋划、科学规划、凝聚共识、务实作为。全区上下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和水环境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来抓。声势浩大的农田水利建设会战高潮迭起。从2011开始,全区启动第一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广袤的田野上,人欢机鸣、车水马龙,农业生产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丹徒区水利农机局农田水利建设科科长李林森告诉记者,第一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实施以来,已投入1.08亿元更新改造灌溉渠道40.2千米,更新改造渠系配套建筑物238座,整治塘坝60处,整治改造引水堰闸54处,改造各类灌溉泵站123座,疏浚整治排水沟18.5千米。通过工程的实施,提高原有灌区的灌溉保证率,由此全区农作物产量得到了提高,直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泵站、涵洞等提引水程的建设和灌排沟渠的疏浚整治,改善了项目区水环境,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灌排泵站的改造以及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将使灌溉用水量减少,相应的减少肥料、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为继续深化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第二轮重点县建设已拉开帷幕,重点抓好荣炳、宝堰、上党片区的水利重点县建设任务,主要完成更新改造灌溉渠道长度28公里,更新改造渠系配套建设物336座,整治塘坝7处,更新改造机电泵站16座、新建机电泵站26座,装机功率706千瓦。更新改造引水堰(闸)15座、新建引水堰(闸)9座,更新改造涵(闸)5处、新建涵(闸)9处,疏浚整治排水沟8.4千米。
      抗洪排涝保平安
     
在高桥镇水利农机站站长刘泽祥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2014年刚刚翻新改造后的江洲北排涝站,看着崭新的泵房和设备,刘泽祥告诉记者,高桥有着15.1千米的长江岸线,抗洪排涝一直是全镇的头等大事,“水患1954年最严重的一次,高桥‘全军覆没’,所有人都撤到了大港;1983年安丰村江堤发生险情,动用了部队,将粮管所的麦子装入麻包沉入涵洞,才化险为夷。由于担惊受怕,前些年很多人把户口迁出了高桥。如今高桥大堤已全部达标,固若金汤。”为了加强全镇的排涝能力,高桥镇正在进行原有排涝站的翻新改造工程,刘泽祥告诉记者,“由于原有泵站处于老化状态,排涝能力不足,原先只要日降雨80毫米以上,就会形成内涝。”针对这一情况,高桥镇对原有的排涝泵站进行改造翻新,“目前,我们能满足日降雨120毫米的排涝要求,下一步,我们还要再继续扩建排涝站,保证在日降雨200毫米的情况下,一天内将水排出。
      相对于丘陵山区容易出现的旱情,丹徒区境内的沿江圩区需要积极面对防洪排涝的挑战。全区沿江港堤和流域性河道较多,治江治圩任务重,加之大部分圩堤为土堤,原建设标准低,一些堤防工程存在着堤身坡比不足、断面单薄、受水流冲刷坍塌损毁等问题,有的地段因堤身背水侧临河,或有农民住房,土源比较紧张,堤防培修加固困难,同时,沿江圩区排涝能力不足,内涝问题突出,原有的排涝泵站设备老化、破损,排涝能力及运行效率较低,部分排水涵洞存在管径偏小,工程老化失修等,田间渠系工程不到位,农田引水、排水和降渍能力低等,对形成的内涝不能及时排出,对圩区的防洪安全形成威胁。
      将抗洪排涝当做保平安稳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丹徒区科学设计防洪排涝系统,全区上下精心做好防洪排涝基础设施,今年冬春水利建设,丹徒区在现有圩区水利工程基础上,加快以圩堤加固、排涝站建设以及进行科学合理的水系调整为重点的防洪排涝建设,进一步提高圩区防洪、排涝、降渍和灌溉标准。
      河道疏浚美乡村
   
这条河清淤,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站在上党镇敖毅村高陵河旁,村支书辛敖法乐呵呵地说。记者看到,这条河碧波荡漾,河水清澈,但辛敖法却告诉记者,这条长5千米的河原先河水又黑又臭,气味难闻,“河里全是水花生,水面杂草丛生,河道淤积严重,只有20到50厘米深,鱼都养不住。”2014年,进行河道疏浚和河塘清淤后,高陵河旧貌换新颜,“水变清了,和水库的水质一样,也增加了蓄水量,最深的地方有4米深,我们村民都在里面淘米洗菜,也能看到鱼在里面游了。
        李林森告诉记者,丹徒区坚持把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河道蓄排能力的抓手,围绕河道轮浚计划,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精心组织,全面发动,扎实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在实施中,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把群众反映多的、河道淤塞年代久的作为突破口,恢复河道引排、灌溉功能,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河道清理后,将有效改善水环境,增强防汛抗旱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在整治的基础上,我们还建立了河长制,落实了管护责任制度,定期对河道进行保洁,疏浚后的河道将成为农村一道靓丽风景线。
        今年,根据区《2013-2015年县乡河疏浚规划》和各乡镇实际情况,丹徒区将重点疏浚乡级河道18条,总长43.95千米,共计50.03万方,对32个村庄的84个河塘进行清淤,共计土方量74.9万方。各地在冬春水利建设过程中还十分注重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将其与生态建设、集镇建设等工程结合起来,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综合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并大大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风光正逐步实现。(供稿:镇江市水利局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程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