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多评合一”可复制能推广

23.07.2015  13:04

中国江苏网7月23日讯 近日,国务院调研组带着质疑目光来到镇江,三问全国首创的“多评合一”,经过一天的深入调研,最终得出结论:“多评合一”可复制能推广。昨天,市政务服务办向记者通报了这个消息。

多评合一”从何而来?这是国务院调研组的第一个问题。

这得从去年3月市长朱晓明召开的一次企业家早餐会说起”,市政务服务办负责人回答说,那次早餐会上,一位企业家向朱晓明吐槽: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在核准阶段,中介多、服务时间长、收费多,一个项目久久不能完成审批。朱晓明当场责成市发改委,尽快拿出解决方案!

市发改委用了8个月时间,前往浙江、福建、广东,多次修改、征求意见,从最初的五评合一到七评、八评甚至九评合一,最终,确定将环评、水土保持、安全评价、地质灾害、地震安全性评价、节能评估、碳排放影响评估这7项审批事项合而为一。

2014年11月,这项审批制度改革确定命名为“多评合一”;2014年12月,市政府正式下发实施方案,市政务服务办负责实施,当月,实施方案细则出台,首批确定了京口区的3个项目。

项目审批操作中,有哪些具体的细节环节?这是国务院调研组的第二个问题。

市政务服务办负责人介绍说,在项目评审会上,相关职能部门会一次性告知所需编制报告、类别、审批清单及办理周期等事项;在统一评估周期内,市政务服务办配合项目单位与中介机构对接、推动京口区政府和京口工业园区管委会先行区域评估,在最短时间内签订合同,进行报告编制工作……评审会的召开,也标志着“多评合一”的计时开始。

如何压缩审批时间?是不是突破了法律法规?这是“挑刺”的国务院调研组的第三个问题。

一是免费比价采购,也就是企业在项目审批过程中,政务服务办利用公共资源平台,免费为企业比价采购;二是区域评估逐步完善;三是实施模拟评估”。市政务服务办负责人举例说,比如需要前置的环评审批过程中,会有3次公示,利用其中最后一次为期10天的公示期,让其他职能部门对项目进行预审,10天公示结束,可以将前置的环评和后几道审批事项一同完成,确保将所有审批时间控制在50天之内。

调研中,首批办件成功的3家企业负责人之一、江苏可奈丽厨房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仲洪标的感受很有代表性:从“小微企业真的是微不足道”转变为“小微企业不再微不足道”,这也给了国务院调研组对于“多评合一”更多的信心。

经过一整天的调研,国务院调研组信服了:“提出的问题都有相关的解决方案”。他们认为“多评合一”具有一定推广和可复制性。

目前,“多评合一”第二批两个润州区的项目,已于7月15日正式开始审批。(孙霞 吉利)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