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发现明代瓜洲码头石碑 有助于研究扬州历史变迁

28.05.2016  13:40

  核心提示

  最近,央视九套正在播出的人文纪录片《西津渡》,在讲述这座古老渡口悠悠往事、沧桑变迁的同时,通过这里内蕴丰富的历代遗存,令人文景观与山水形胜交相辉映。26日晚播出《西津渡》第一集,其中提到考古人员在探秘西津渡的码头遗存时,发现了上面刻有“瓜洲码头新建石堤记”的明代石碑。

  明代石碑“瓜洲码头新建石堤记

  讲述镇江官员维修瓜洲码头的事迹

  中国江苏网5月28日讯 26日晚,央视九套播出的人文纪录片《西津渡》第一集,以西津渡的玉山大码头考古发现为主要线索,利用悬念式的推进和讲述,勾连大码头的往事与变迁,从而还原出一幅西津渡载人渡客的历史画卷。

  有渡口就会有码头,照此看来,西津渡码头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出现了。为揭示大码头的始建时间,2009年春天,一次更大规模的考古作业,在超岸寺南面的空地展开,随之一些更加古老的码头遗存出现在考古人员的视野中,一块明代石碑破土而出,上面刻有“瓜洲码头新建石堤记”,碑文记述了一位镇江官员维修瓜洲码头的事迹。

  镇江考古学者刘建国与霍强,多年来在西津渡街区寻找着码头踪迹。记者昨电话连线了节目中出镜的镇江博物馆考古部副研究员霍强,他说,他们当时是在大码头遗址南侧的岸边发现的明代石碑,可惜该石碑并不完整,只剩一块边角了,因此碑文也不完整,而维修瓜洲码头是哪位镇江官员,目前只能看出这位官员姓张,名字部分已有些磨损不能准确辨别了。至于石碑为何还剩一块边角,霍强推测,“可能是这块石碑已经有些破损,后来在修建石岸时,就将它当成石料采用了,废弃的部分就丢在岸边,也就是现在看见的石碑边角部分。”同时,他表示,今后将对考古资料进行研究,或将揭开一些谜团。

  看了节目,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称,若有机会,希望能从镇江相关部门获得该石碑的拓片,有助于研究扬州的历史文脉。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表示,目前从石碑残件未能读出更多信息,但是,根据残存的碑文,他认为,该石碑的出土,见证了瓜洲的重要性、长江航道的变迁以及历代对瓜洲码头的重视,“这说明瓜洲在明代是重要的水上枢纽,和镇江西津渡隔江相望,瓜洲航道是否通畅,直接影响漕运,镇江官员关心漕运大事,直接参与瓜洲石堤修筑事宜。

  为何与瓜洲相关的石碑在镇江?

  可能是当时的管理机构在镇江

  为什么“瓜洲码头新建石堤记”石碑在镇江?霍强认为,这可能与当时的管理机构在镇江有关。

  历史上的瓜洲古渡,在长江河道的北移与冲刷下,今天已被淹没于江中,现在与西津渡隔江相望的,是一片复建的风景区。瓜洲原本是长江中泥沙淤塞而成的一座沙渚,因形状如瓜而得名。唐代中叶以前,往来船舶并不在这里停靠,此后瓜洲渡的形成,正是依附于西津渡的繁荣,公元737年,朝廷调派一位叫齐浣的官员,前往润州担任刺史。

  润州,是唐代镇江的称谓;江北的瓜洲一带,也属于润州管辖。身居要职,齐浣上任伊始,便乘舟往来于大江两岸亲自勘查,当他乘船北上抵达瓜洲时,发现由于多年来长江挟带的泥沙淤涨,原本在江中的瓜洲已与陆地相连,阻断了连接运河的航路。齐浣赶忙组织人力进行治理,挖凿出长约二十五里的伊娄渠,引水入流,连接大江南北,瓜洲渡由此形成。

  此后,西津渡与瓜洲渡相连,打通了连接大运河漕运的新航线,每年都会有漕船数万艘,沿着大运河浮江而至,南北贸易络绎不绝,各种物资源源不断,从富庶江南直抵洛阳长安。

  唐代著名诗人张祜曾夜宿小山楼

  两三星火是瓜洲描述夜江的景象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长江下游的一个重要渡口。

  千年古渡口,有一幢小山楼,这家坐落在西津渡古街上的国际青年旅社,如今是众多观光客的落脚地。小山楼,曾经是唐代渡口一家客栈的名字,尽管时过境迁,悠然闲适的心境,早已取代了临江而发的感叹,但如今这座小山楼,依然能唤起人们凭栏怀古的思绪,“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金陵渡,正是唐代西津渡的称谓,唐代著名诗人张祜曾经夜宿小山楼,留下这般浅吟低唱。

  记者 陶敏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