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做优做强载体 全力助推创业

15.10.2015  14:22
            近年来,镇江市抢抓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有利时机,按照全市“抓主体促发展”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高校云集、产业集聚等资源禀赋,综合运用政策扶持、载体支撑等手段,积极搭建优质服务平台,精心打造特色品牌载体,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让更多的有志创业者和创新型企业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形成了“盘活存量资源,拓展众创空间”的镇江模式,得到国家、省市领导充分肯定。
  一、结合资源禀赋,创建特色创业载体
  近年来,镇江全市各地结合地方资源禀赋,主动对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坚持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业载体。到2014年底,全市建成各类创业载体228家,面积近600万平方米,其中创业孵化基地167家,省级和市级创业示范基地分别达5家和11家,入驻孵化对象6946户,带动就业达45.2万人。通过不断推进载体建设、完善运行机制,镇江市创业载体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载体类型多样、优势产业主导等特点。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已建成的创业载体中,有政府主导型、合作运营型、市场主导型等多种开发运营模式,其中全部由政府投资运营的镇江创业园、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开发的双子楼创业园、主要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的句容市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是这些载体中的典型代表,且均已被认定为省级创业示范园。二是载体类型多样化。既有大学生创业园、农民创业园、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和被征地农民创业园等针对不同对象的创业基地,也有针对农业、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产业、眼镜家纺等不同产业的创业载体。丹徒区设立首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先后吸引了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名留学归国人员在园区创业创新;句容市大力实施绿色创业发展计划,全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农创园品牌,建成农业创业园55个;京口区紧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实行校地融合共建,建成京口高创中心,主打大学生创业品牌。三是优势产业集群化。各地结合本地资源特色,在打造创业载体过程中坚持优势产业“三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理念,形成了一批特色品牌。润州西津渡创业孵化基地,坚持将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文化创业一条街,旅游与创业相得益彰,形成了文化特色品牌;句容富达高新技术创业园,坚持“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的孵化模式,着力为电子信息、软件、智能电网和服务外包等科技型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成功孵化了一批科技型企业;丹阳市重点打造“一镇一品”项目,大力发展眼镜、家纺等特色行业;京口高创中心先后扶持镇江乐游、镇江遨游等一批初创网络游戏企业迅速做强做大,形成全省最大、全国第四的网页游戏研发、运营集群。
  二、盘活存量资源,打造“示范”众创空间
  2014年,为切实帮助创业者实现从“0”到“1”的飞跃,专门投资500万元,将原军转培训中心资产进行整合,改造成集“一条龙”创业孵化、“一体化”创业实训、“一站式”创业服务”于一体的镇江创业园,实现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首批入选“省级创业示范载体”和“省级科技孵化器”,在镇江全市创业载体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一是构建创业创新平台。创业园设有软件产业区、文化产业区等众创空间和创业苗圃,并配置创业沙龙、创业书吧等创客互动平台。对进驻创业园的项目,除镇江全市创业者均可享受的优惠政策外,还可享受最长达三年的零房租、免费使用公共办公设施等载体扶持政策,形成了“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全要素的创业服务。目前,已有90家企业和大学生团队入园,销售产值达8700万元,实现利税500多万元,带动就业810人,已有11家企业成功孵化出园。二是构建线上线下社交平台。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搭建了以镇江创业园为核心,全市创业载体之间可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互动交流平台——创业联盟,为入驻创业者实现互动提供了良好平台。同时在充分考察学习北京车库咖啡、3W咖啡、IC咖啡、柴火创客空间以及北京创客空间的先进经验后,于2015年3月启动建设了面积达500平方米的镇江创业园创业咖啡+创客空间,目前3D打印机、3D扫描仪、激光雕刻等设备投入使用,已成为全市互联网创业资源和投资者聚集的洼地。三是构建资本运作平台。积极探索股权投资模式,   专门与京口区政府协作,设立了500万元的创业种子基金,并引入1家风险投资公司入驻,实现资本与项目零距离、低门槛、高实效对接。近期,通过引进赛伯乐国际资源,依托产业资本投资先进经验,重点引进跨境电商、工业设计、创新金融等新兴产业及成熟企业落户镇江,加速镇江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转型升级。
  三、整合各类资源,优化众创生态环境
  在创业载体建设中,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创业创新资源整合起来,切实打造政策、服务、人才、产业融合发展的创业生态体系。今年4月12日,国家发改委在该市召开“创业圆桌会议”,将该市打造镇江做法总结为“盘活资产发展众创空间的镇江模式”,并上报国务院,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推广“盘活存量资源”的“镇江经验”,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分别来镇视察,肯定做法。一是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各地各部门创业载体多数在原有楼宇、市场、商厦等基础上,进行装修改造而成,润州区利用拆迁楼宇变废为宝,促进失业、失地、失水人群创业就业,实现村、社区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与村民创业成本降低的双赢;人社局将原有商用大楼“汇萃园”改造为省级创业示范基地镇江创业园,实现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各地农民创业园的创建对于鼓励和扶持农民创业发挥了重大作用。二是整合创业创新存量扶持政策。建成的各类创业载体通过把租金减免、创业补贴、社保补贴、创业奖励、创业融资和创业扶持等进行打包,全力支持入驻企业创业成功,并积极联系全市各园区产业基地,为孵化成功创业者牵线搭桥,帮助其做大做强,实现创业孵化与产业化无缝对接。三是激活存量人才资源。以“创富镇江”创业大赛、青年科技创业大赛、“331”领军人才工程为载体,用好用活驻镇18所高等院校人才资源,通过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优惠政策、“双高”人才补助资助政策、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政策聚集人才,每年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0个。同时综合运用创业扶持、产品对接、税费减免等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高管和创业者二次创业,帮助以青年创新创业者、企业高管及连续创新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和海归创新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主体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