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能指挥打胜仗的铁甲英才

27.01.2015  03:26

  原标题:锻造能指挥打胜仗的铁甲英才

  □张校荣马强生李 飞

  近年来,装甲兵工程学院紧密结合兵种院校特点,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以深化“育人模式、教学模式和育人环境”三个转型为抓手,努力锻造能打胜仗的铁甲英才。

   育人模式着眼部队需要

  利用假期,学院党委“一班人”分头带队到全军一线部队调研,与部队官兵共同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样式、保障模式,以期紧跟军事变革的鼓点,不断完善人才顶层设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实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总结“指技合训”和“合训分流”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着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由机械化条件下单一兵种人才培养向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陆军初级指挥人才转变。

  学院着力破解“水土不服”问题。最终研究确立了“未来陆军骨干军官、领导精英”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并细化为思想政治、领导管理、军事信息等8个分目标,注重打牢军政素质、人文素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专业技术5个基础,强化信息素养、装备素养、联合意识、领导管理和学习创新等“五种能力”,构建了“一总八分”目标体系和“五基五能”人才素质模型。

  “这种培养模式,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符合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未来战争对军事人才提出的要求,符合军队院校教育改革方向,是我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政委祁亚虎如是说。

   教学模式向实战聚焦

  “打仗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院长徐航一句话道出了近年来学院教学模式转型的“准则”。

  近年来,学院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实战化教学改革:一是专业教育保持高等教育经典内容体系完整,坚持削枝强干、精炼内容,注重宽广,实现机、电、信连贯培养。增设领导管理、联合作战等新课程,实施全程不断线培养。二是突出实践环节。统筹春秋大学期和暑假小学期43周、11个综合实践环节,在交叉渗透、综合强化中练技能、练组训、练作风、练品质,破解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三是强化信息特色。针对信息系统完整链路涉及的侦察、情报、通信、电子对抗等主要技术,区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3个层面,科学设置军事信息模块,构建“理论讲授—仿真实验—模拟操作—实装训练—整车实习—综合演练”6个环节的装甲装备教学体系,不断强化学员信息和装备综合运用能力。各系教研室紧密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对123门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撤转并改”,同时,“辩论式课堂”“情景式教学”等一系列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组一号靶位”,“二组二号靶位”……随着指挥员耿文杰的一声令下,队员们迅速占领射击位置,两分钟内完成装弹、搜索、射击等动作。击发18发,命中16发,成功解救出所有人质。这是参加首届陆军院校大比武夺得桂冠的“勇士们”为全院观摩表演的盛况,赢得了官兵们的纷纷点赞!目前,学院已将此次集训考核成果纳入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成为全面提高单兵作战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新方法。

  名师必晓于实战。学院还调来38名基层优秀军官充实教员队伍,并组织88名教员到一线部队代职,聚力锻造通晓实战教学团队。

   利用军营文化培育战斗精神

  “3997,3998,3999,4000……”学员查潇溢用整整两个小时,以4006个仰卧起坐创造了学院“尚武杯”军体大比武的纪录。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学院将两年一届的运动会改为1年一届,所有比赛项目都紧贴军校学员日常训练和毕业任职需求,具有兵种特色的“抱炮弹”“滚负重轮”“武装越野”等项目赢得官兵一致好评。

  学院注重发挥铁甲文化对战斗精神的催生功能。大力弘扬“哈军工传统”,凝练形成院训精神、“三创一拼”精神和教风、学风等文化精神体系,构建“一馆、两墙、三园、六路”特色文化载体,打造铁甲文化特色品牌,营造富有战斗气息、军营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熏陶。

  教育不放假,社会做课堂。学院连续3年利用假期举办“红色之旅”主题活动,先后近万名学员累计走过400个红色景点、走访了数百名老革命老军人和军烈属、进行过500余次宣讲、撰写调研报告5000余篇,在寻根探访中继承弘扬老一辈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军魂。

  原标题:锻造能指挥打胜仗的铁甲英才

  稿源:人民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