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探索“绿色+转型”新路径

02.05.2017  15:25

   控源截污先行 构建生态走廊 借力创新平台

 

  “生态是最公平的福利,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面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重任,徐州铜山区区委书记王维峰认为,绝对不能再走资源依赖的老路,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加快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3月份以来,央视用两次专题解读、一次现场直播,全方位报道了铜山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景观。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我们要尽快还清旧账,坚决不欠新账。”说到“263”专项行动,铜山区副区长陈光掷地有声。

  铜山有600多座山、40多个大小湖泊,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禀赋独特,但偏重的产业结构一度让铜山付出了环境方面的代价。为做好生态环境治理的“减法”,铜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不惜牺牲近百亿元销售收入,今年以来累计关闭“五小”企业311家。“关停污染企业,公平公正是关键。我们坚持一碗水端平,没有出现一起影响社会稳定的集访事件。”铜山区环保局副局长王勇说。

  为彻底杜绝污染,铜山坚持控源截污先行,痛下决心对污染企业关停取缔,开展钢铁行业综合整治、电力行业脱硫脱硝专项行动,拆除230余座非法小竖炉,削减煤炭消费量10万余吨。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全面推行河长制,苏北首个区级环境监控平台投入使用,苏、鲁、皖跨界环保执法联动机制常态化……铜山连出重拳,消除环境治理的盲区。

  俯瞰徐州,铜山犹如一条绿色的丝带,将古城紧紧环绕。为了扩大这座城市的生态腹地,铜山积极优化生态建设布局,以“二次进军荒山”和“清风走廊”建设为重点,创造性地在“石头山上种出森林城市”,打造出城区园林化、农村森林化、通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的城乡一体化绿化格局,构建起古城徐州的生态走廊。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被区里看作生态环境治理的“重头戏”,列入财政预算,纳入年终考核,该区在苏北率先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环卫保洁体系,实现了农村市场化保洁的长效机制。

  为做好“生态+旅游”文章,铜山发挥规划航标作用,注重凸显地方特色。如今,放眼铜山乡村,既有田园风光型、山水生态型,又有红色文化传承型、历史文化保护型,形成多姿多彩的乡村田园风貌。铜山区旅游局负责人马兴来介绍,铜山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吕梁山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悬水湖景区获批4A级景区,新增3A级景区5个、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8个,倪园村成为全国“最美乡村”,全域化旅游热潮不断,旅游收入连攀新高,今年有望突破20亿元。

  生态转型带动产业转型,产业转型给力绿色崛起。“生态+新兴产业”,是铜山近两年的主攻方向。“铜山有好山好水好空气,有苏北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科技创新核心区半数落地铜山,我们要把徐州科技创新的大旗扛起来,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之路。” 谈到生态发展时,王维峰特别强调铜山的区域担当、责任担当。

  为做好“生态+新兴产业”这篇文章,铜山以徐州国家高新区为主战场,借助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徐州科技创新谷、“蓝火计划”“5+1”科技创新联盟和淮海科技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围绕构建淮海经济区高端装备制造创新中心和国内首家安全科技产业研发生产基地,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目前,铜山已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10家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孵化器1个,引进院士、“千人计划”专家团队17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为破解企业创新发展的融资难题,铜山设立总额近150亿元的新兴产业发展扶持基金,与华泰证券、天津股权交易所等证券和场外股权交易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2家企业在创业板成功上市、7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

  依靠“生态+新兴产业”,铜山区去年交出靓丽成绩单: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9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560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42%。该区今年的目标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量超过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800亿元。

  ( 秦继东 刘尚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