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的对话

28.08.2016  10:04

  第一次见到他,就觉得挺怪。那天,我去他店里溜达,他居然没招呼我一声,直到我指着一只老海梅文盘问他,多少银子?他才瓮着嗓子说,八百。我照着老经验,给他拦腰一砍,他却冷冰冰地说,不还价!

  做古玩生意,这么硬和冲的,我还是头一回遇到。

  “我从不蒙人。这只文盘是民国年间的东西,正宗老海梅,品相也不错。按说1200元也卖得出去,但这儿有一块被茶杯烫过的痕迹,不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你在意就别买。”他指着底板上一个五分硬币大小、颜色略深的斑纹,一板一眼地对我说。

  古玩行里,人人都恨不得把黑说成白,可这人居然主动将“暗疤”抖搂给别人看?

  “说了你也许不信,我干这一行不是为了钱,是打心眼里喜欢。”他搓着粗壮而青筋暴突的手,嘿嘿地笑。

  “觉得奇怪是不?我原来是个铁匠,很有名的铁匠。”我顺着他时常停顿、疙瘩的讲述,回到了他的过去。

  年轻时,他从当铁匠的父亲那里学得了一手好技术。有了点积蓄的他,于1986年以72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套老海梅家具,当时这笔钱足可置下两进屋子。一些有旧家具的人家和做这行生意的,见他是个舍得花钱的“”,便找上门来,向他兜售。后来,卖家具的又顺带给他看一些老物件,见到精致可爱的,他也掏钱买了下来。

  古玩行里向来雾里看花,学历不高的他在当了几回“冤大头”之后,每看到一个心仪的物件,就用相机拍下来,然后到处找书看,向行家请教。渐渐地,他“走眼”的次数越来越少,“入手”的好东西越来越多。

  随着眼力的提高,原先入手的一些物件,渐渐不符合他永久收藏的要求,于是,他开始出售自己的藏品。后来,他干脆关了铁匠铺,专心做起了古玩生意。

  有一次,他外出收货时,在破烂堆里发现了一只仅剩钟面和一半零件的老式座钟。从铜质钟面上的精细图案和背面的标记,他认定这是清乾隆年间广州制造的一件宝贝。主人告诉他,送给上海钟表师傅看过了,没戏。他往怀里一搂:“给我吧,我试试。

  回到家,他像痴了似的,一头钻进屋子,对着这堆铜片琢磨开了。经过半个月的研究,他通过仅存的一半零件,终于搞懂了这只钟的构造与工艺。随后,他找来铜料,用更高的精度制作出了另一半零件,并参考清代座钟的图片资料,手工打磨出了更美观更精细的指针。

  当他把这只能走出嘀嗒声音并能准确报时的钟,捧到上海钟表名师面前时,对方竖起了大拇指:太了不起了!

  他不光会修复老座钟,“名铁匠”的经历和善琢磨的性格,使他在精细金属制作之外,还拥有了木器修复、古法擦漆等多种技艺。

  “我这辈子,是和这些老物件拴在一起了,它们活,我就活。”他用粗壮的手指抚摸着椅子,眼角闪过一丝晶亮。(梅静 作者单位:扬州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