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萧钢构重研发提技能 农民工转型产业工

11.12.2014  15:56

      自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高生育带来的人口增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而“低技术高密集的劳动力以及相对低廉的劳动成本”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然而,2014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下文简称《调查报告》)显示,一大批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占据各个行业,成为主要劳动力,由此带来的劳动人口结构正在发生重大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的时代特点使“人口红利”即将消失。

      专家预言:人口红利消失最先从建筑行业开始

      《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其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为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受教育程度方面,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占1/3,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9.2个百分点。

      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近2.69亿农民工中有近44%从事建筑行业。但是,细分发现,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建筑行业的不足14.5%;60后70后为主的老一代农民工从事建筑行业高达29.5%,从事建筑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重大幅下降,尚不及老一代农民工的一半。
       
      “从以上数据看出,现在说人口红利消失,首先会在建筑业出现。”有业内人士指出,“新生代农民工随着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更愿意到劳动环境相对舒适、有一定职业发展空间和更多培训机会的制造企业去工作,而传统劳动密集型建筑行业对教育程度没有什么要求,且工作强度大、环境差,将直接导致建筑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尴尬局面。

      广东省社科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林平凡也明确指出,我国建筑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比较低。“在发达国家,不会有一大堆人来从事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特别高的工作。”林平凡说,“新生代农民工从事意愿下降,也给我国建筑业敲响警钟,即如何提高建筑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对此,作为国内新兴建筑行业的代表企业,首家钢结构上市企业,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表示,钢结构建筑行业作为新型的建筑行业,同时也是绿色建筑的最重要代表,其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等的生产模式可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弥补劳动力成本增加和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从而摆脱“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带来的发展瓶颈,为建筑行业升级转型树立标杆。

      钢结构建筑改变传统生产模式 农民工变身产业工人

      众所周知,传统的建筑工地招工,需要工人能挑担、能搬砖就算基本合格,但这种方式对于钢结构建筑却行不通。杭萧钢构副总裁陈瑞向记者介绍:“钢结构建筑最核心的是工业化”。

      在钢结构的很多建筑工地上,几乎没有砖块、没有混凝土,建筑的承重结构、钢筋承板、内外墙板全部在工厂生产,采用规模化、标准化、流水化作业。与传统混凝土建筑依靠农民工手工建造完全不同,钢结构建筑会采用预制方式,建筑材料大多在工厂内生产完成,大大减少了对建筑工人数量的需求,并将阻碍生产的各种因素控制在最小。“比如下大雨时,很多钢筋混凝土建筑不能施工,但钢结构建筑却可以照常建设。那些需要在工地上解决的很多工作,钢结构完全可以在工厂里完成。”这样的生产模式把传统建筑中最不确定的“人的因素”降到最低,促使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并不断提升知识和技术积累。

      钢结构的建筑方式对新生代农民工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懂技术,也要懂得管理。以杭萧钢构为例,在招工时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和体系,每个工人都需要经过培训后再上岗,有完整的考核过程和晋升机制。这种工业化的建筑方式,改变了传统建筑工地上农民工们看天吃饭,有活儿干活、没活儿走人的不稳定状态,将农民工从简单的体力工作者,转变为真正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钢结构建筑业分流劳动力 助力解决城市“用工荒

      记者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看到,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一方面是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城镇寻找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很多企业面临着“招工难”、“用工荒”的困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今年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农民工工作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曾指出:当前招工难,一是普工招工难,反映的是农民工供给的有限性;二是技工招工难,反映的是转型升级过程中中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性。他表示,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是解决“用工荒”的重要途径。

      因此,杨志明副部长总结:只有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将农民工培育为新型的产业工人,才能从总体上缓解农民工就业、企业招工两难的结构性矛盾。

      钢结构的飞速发展无疑成为缓解“用工荒”的重要途径之一。单银木告诉记者,一方面,钢结构企业将不仅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让大批农民工转型升级为产业工人,同时,企业培养的产业工人未来将不断释放给社会,满足其他产业的需要,缓解“技术工难招”的现状。

      另一方面,钢结构建筑也为农民工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职业,让一大批新兴产业工人具有归属感,提升了他们的谋生技能,让他们在城市中更具认同感。以杭萧钢构为代表的钢结构企业,以“标准化、工业化”为核心的建筑施工生产模式,不仅为建筑行业带来变革,同时也改变了从事建筑行业的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在创造更多产业工人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创造了效益。

      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转化为钢结构产业工人,政府则将更方便的通过公共服务体系向这些农民工们提供和城镇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享受均等的待遇。这种良性循环则将鼓励更多农民工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领域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农民工待遇得到保障和提升,还有助于合理分布和引导城市劳动力,更缓解城市“用工荒”。

      事实上,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业内专家表示,建筑行业中钢结构与传统混凝土相比,对劳动力的平均需求比为1:2.5,如果能全部转化成钢结构产业工人,有利于我国从劳动力密集的落后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未来,随着钢结构在建筑市场上逐步攻城略地的飞速发展,不仅会推动大量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成功转化,还将为新型城镇建设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