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启动14年来最大规模修缮工程

05.02.2015  13:26

  

图为钟楼四周已搭起施工脚手架。 盛义摄

 

近日,骥江东路钟楼广场的钟楼外侧已经搭起了脚手架,大规模修缮工作启动。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此次修复和保护工程将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信息,在方法上“修旧如旧”,按照明朝的工艺进行修缮。工程预计在3月中下旬结束。

 

现状探访>>渗漏等问题日益严重

 

记者从市博物馆获悉,钟楼是我市现存的四处省级文保单位之一,其他三处分别为四眼井、魁星阁、刘国钧故居。2012年起,我市启动了历年来最大规模的地面文物修复工程,四眼井、魁星阁、刘国钧故居在过去三年间已先后完成了修缮。

 

此次钟楼的大规模修复工程,是十四年来钟楼修复工程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市博物馆馆长邓东伟介绍,针对文物古迹的修复,我市一直遵循着“三年漆两头”的做法,但这些只是外观上的修缮,钟楼真正意义上的重修还要追溯到2001年,当时对钟楼进行了整体维修,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目前,钟楼的瓦屋面在自然侵蚀下,发生局部变形,与此同时,粉饰老化脱落,屋面渗漏现象时有发生,外檐部位木构件均发生腐烂、糟朽,油漆部分严重老化。此外,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嵌入墙内的石碑表面风化,断裂,并有刻画痕迹等。在过去的修理中,部分施工工艺未能达到要求,存在用现代材料代替传统材料的做法。根据钟楼现状,大修迫在眉睫。

 

钟楼历史上曾有三次重修,分别发生在1963年、1986年和2001年。其中,1986年重修中,将毁于“文革”中的铜钟按照原样在苏州重新铸造,该钟现存于楼中。

 

修缮方案>>落架大修,恢复方砖地面

 

钟楼修复需上报省文物局立项审批后才能动工,且对施工方资质也有要求。本次修复方案的制订工作从2014年一季度开始,参照现存房屋布局、历史文献记载,进行了全面周到的勘测和编制,随后报送省文物局专家组进行认证,于去年年底得到批文。

 

就像人体一样,保留骨架,对血肉毛发以及内部脏器进行彻底修复还原。”邓东伟告诉记者,此次钟楼修复会采用落架揭瓦大修的手法,对钟楼的屋面及其结构进行修理,对其他各类构件进行全面维护修理。市博物馆挑选了一家具有国家文物修复乙级资质的施工单位——扬州古宸古典建筑工程公司,该公司曾多次成功承担扬州多处古建筑的修缮工作。

 

钟楼修复方案是什么?扬州古宸古典建筑工程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同于以前几次的维护性修缮,这次是省文物局确定的重点维修工程,将对与传统风貌不符的建筑结构进行改造,同时对木构架、木楼面、木楼梯、斗拱进行牮正、加固,总体要求是保存和继承其建筑风格、历史信息及文化底蕴。

 

钟楼大修期间,将对木结构的腐朽构件进行更换,对顶层屋面增添防水层。对石碑进行描绘修补,并设置保护装置,采用钢化玻璃全方位保护。短窗、裙板等将统一更换,内壁、石材地栿表面、地仗将重新油漆粉刷。钟楼外围的青石阶沿、地面也将进行翻铺补缺,并设立排水明沟,防止雨水对室内地面的腐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缮还将把钟楼内的水泥地面恢复成方砖地面,既不易破碎,又还原了原本古色古香的韵味。整个修复工程预计用时一个多月。

 

修旧如旧>>

 

不仅是样式,还有工艺和材料

 

修缮的时候,历史建筑需要保持历史面貌,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原式样、原尺寸。虽然修复出的建筑不再是原来的建筑了,但这种修复依然是有历史价值的。”邓东伟说。

 

他介绍,此次钟楼修缮将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建筑原有的形制修缮,保护原来的平面布局、造型、结构和艺术风格。不仅要实现外表上的仿古,同时尽可能使用古代工艺和材料,不随意用现代材料代替原来的材料,力求保持构件原来的质地。例如,在修理屋脊时,先铲去腐蚀风化的表层,按原样、原色进行粉饰,同时修补残损和残缺部分。

 

在修复所使用的材料方面,扬州古宸古典建筑工程公司负责人举例道:“刷漆,我们不用现在市场上用的化学漆料,而是用传统的古建筑专用的生漆;做地仗用的灰料里面有面粉,增加黏合度和透气性,而不用现代的水泥和白灰。”对于钟楼修复,这种貌似“不先进”的建筑材料却是最科学的。

 

修缮工作针对钟楼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砖或石质台基、木结构的屋身、屋顶,因此会涉及到多个不同的建筑工艺。木作是其中最主要的工艺,此外还有土结构、石作、斗棋作、油漆作等工艺。钟楼的修缮工程将按照这些传统工艺、用传统材料进行修复和保护。

 

长效文保>>实行看护机制

 

修旧如旧”,指的不仅仅是“形似”。

 

文物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在历史长河里遗存的实物见证,文物不可再生,极为珍贵。”邓东伟表示,文物修缮与保护只是第一步,目的是为了展示,传递文物的历史信息和价值。而展示的目的又是为了延续,延续的不仅仅是文物本身,更有历史文化,也包括修缮的技术。要做好这种延续,修缮后的长效文保机制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市加大对25处文保单位的保护力度,大批次的省、市两级文保单位得到了修复。魁星阁、四眼井、刘国钧故居在修缮完成后,都安排了专门的看护人员。该机制实行两三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效果。

 

此次钟楼修复后,博物馆将继续落实这项机制,安排专人看护钟楼、负责保洁和日常养护工作,加强防护防盗,同时负责及时提醒游览市民珍惜、爱护文物。

 

对于市民关心的入内参观问题,因为涉及到省级文保单位的保护和管理,博物馆暂未考虑将钟楼修复后开放。

 

链接

 

我市钟楼始建于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钟楼楼身呈四方形,上下两层,结构精巧。周遭围以长条杉木栅栏,回廊环抱,纵横交错,支托着远伸外挑的飞檐楼顶。门内正中的石碑正面刻有观音大士像,其手执柳枝,脚踏南海碧波,白衣素裹,神采飘逸。身后一童子,背负葫芦,稚气可掬。石碑阴面刻有《崇圣寺钟楼记》,记述了钟楼建造经过和落成年月。石刻碑文为明代著名书画家周天球所书,楷书篆刻,圆转遒丽。

 

古钟楼按照规律敲钟:黄昏戌时(19时至21时)曰定更,又曰起更;亥时(21时至23时)曰二更;夜半子时(23时至晨1时)曰三更;鸡鸣丑时(晨1时至3时)曰四更;寅时(晨3时至5时)曰五更,又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二至四更,则只撞钟不击鼓。鼓之击法,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俗称“紧18、慢18”,快慢相间计6次,共计108响。

 

钟楼上的铜钟,悬挂于上层的横梁上,高8尺,直径4尺余,重5000余斤。钟楼里最早的铜钟在1966年被毁。1986年,当时的靖江县政府重修钟楼,并委托以铸造大型青铜器而久负盛名的苏州民丰厂重铸铜钟。当年9月,新铜钟悬挂成功。新铜钟悬挂后,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去参观、撞钟。新铜钟古朴庄重,高1.5米,直径约1.1米,钟身上铸有“崇圣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佛日增辉”等字样,并用约20个小字简洁明了地介绍了铜钟的历史。钟上铸有“辨昏晓喻警惕”的铭文,喻示钟声可以使人自警、自律、自聪、自明,多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