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医派研究中心成立 抢救让中药不苦的医术
昨天下午,南京金陵医派中医药研究中心在南京成立,记者了解到,丁氏痔科、洪氏眼科、随氏儿科、谢氏内科等著名金陵医派派别都将成立专门的研究室,其中随氏儿科、谢氏内科正筹备申报文化遗产项目。值得关注的是,在南京传承了350多年的随氏儿科,如今只有一个传人。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儿科主任施益农正在为患儿诊治,他是随氏儿科第九代传人 资料图片
传承九代
随氏儿科创新,让中药变得“可口”
昨天下午5点多,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儿科主任施益农结束门诊。“有一次,下午1点30分上门诊,晚上10点30分才看完最后一个病人。”52岁的施益农,就是随氏儿科第九代传人。
如今,儿科居然是这家三甲医院门诊量最大的科室。2001年,施益农来到这家医院时,儿科医生才两个人,每个医生的门诊量不过十几人。现在儿科医生有7人,一天平均接诊140名患儿,施益农限号35人,患者仍络绎不绝。前来求诊的大多是厌食、消化不良、哮喘等疑难杂症患者。
一张药方统计表写着,儿科的中草药使用率达到95%,这也就意味着,儿科很少使用西药。“现在很多人号称中医医生,自己都很少开中药了,我是坚持中草药治病的。”施益农说。
传统中药,煎煮出来的汤很苦,别说儿童,大人都很难接受。“中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发展创新。”施益农说,他在传承随氏儿科的同时,也在关注孩子的用药体验,可以让孩子吃药不再是件难事。门诊办公桌上,有个小牌子,上面写着“施式儿童中草药煎服法”,这种方法可以将中药的苦味降到最低,药依然有效,这就是随氏儿科的创新。
“我每次门诊,和病人交流至少10分钟,还会留几分钟,把这种煎煮药材的方法详细告诉家长。”施益农告诉记者,中医给人的传统印象就是“慢郎中”,而且药味苦,儿童难以接受。从医数十年,他筛选了大量药材,又尝遍了每味药材,让中药既能好吃一点,又能见效快。
“我的患者,几乎都是四五岁的小朋友,很多孩子如果嫌药苦不吃,那么是没有办法坚持治疗的。”
面临失传
只剩一位传承人,准备申报文化遗产项目
南京中医药学会秘书长赵小寅介绍,随着时间推移,部分金陵医派的医术面临失传的风险,有350多年历史的随氏儿科,如今只有1个传人,甚为可惜。
施益农的老师是随建屏,随老先生已经在2001年去世了。在上世纪70年代,随建屏下放到江苏洪泽县,他的子女则下放到其他地区。直到1983年,随建屏才回到南京市中医院,但当时子女仍然留在当地,失去了最佳的从医良机。也就在这个时候,施益农开始跟随老师学习中医,成为其唯一的弟子。
“中医传承是非常难的,没有十年无法得其精髓,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只有我一个传承人。”施益农说,其实药方并不神秘,但是中医讲究的是“千人千方”,需要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来开药。儿科又极其特殊,是一个“哑科”,患儿不太能说话,医疗风险也极大。所以,需要医生同时精通西医,对孩子的一些症状了如指掌,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然后根据不同的疾病,用中药调理,治疗疑难杂症。
在施益农看来,随氏儿科的传承,仅仅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据悉,南京金陵医派中医药研究中心,准备对金陵医派进行抢救性挖掘,并为南京的随氏儿科,筹备申报文化遗产项目。赵小寅告诉记者,前期可能要做大量的资料收集。
曾经辉煌
随建屏的“儿科内病外治法”当年名震全国
资料显示,随氏从17世纪中叶起行医济世,至今已有350多年,可谓代代有名医。
随氏一门,祖籍山东,祖先原姓隋,明代时在军队为官,逐步积累了许多中医药知识和验方。清兵入关,明朝军队溃散无主,纷纷南逃,隋家和流民溃兵一起南迁,到南京后定居至今,并弃军从医,治病救人。由于是从山东迁到南京,特在“隋”字内加“之”,改姓随。
“随氏儿科”中,随建屏是个代表性人物。施益农告诉记者, 随建屏当年独创的“儿科内病外治法”曾名震全国。当时随老在临床上用得最多的方子是随家家底方——参苓白术散,此方根于四君子汤。在随老看来,四君子汤不偏寒不偏热,比较平稳,“要想守住‘中’字,就应该守好这张方子,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加减。随氏脐疗散为一散剂,将丁香、肉桂、陈皮等药物打成粉,利用脐凹来治疗儿童腹泻腹痛、消化不良、咳喘等多种疾病,见效甚快。另外,他还研制了呼吸道保健香袋,“三伏贴”等,对增强小儿免疫功能很有作用。
在继承脐疗散疗法的基础上,市中医院儿科专家们代代相传又不断继承研究、创新,推出“止汗散、遗尿散”等多个“外治疗法”。这种疗法不仅解决小儿服药难的问题,而且疗效高、速度快、适应范围广。
金陵医派名家辈出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中医流派研究中心学术顾问王旭东教授说,南京是名医名药盛产之地,也是金陵医派的发源地,涌现出大量的知名医药名家。
张简斋
金陵医派中,张简斋(1880—1950年)可谓派系中的风云代表人物。民国时期,中医界有“南张北施”之说,北方的施今墨,南方的张简斋,都是名噪一时的一代宗师。
张简斋精通中医,尤擅长内科、妇科、儿科和一些疑难杂症。当年民国诸多达官名流都来求诊,如孔祥熙、于右任、何应钦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题“当代医宗”匾额,以示褒奖。更为可贵的是,他医德高尚,病人不分贫富,均一视同仁。
丁氏痔科:丁泽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泽民出身中医世家,是“丁氏痔科”第八代传人。他一生行医70多年,坚持出门诊到86岁,是我国现代中医肛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建设之初,丁泽民将家里传承了100多年的秘方奉献出来,如消肿洗剂、消炎膏、青黄散等几十个肛肠外用药,口服的利尿合剂、清燥合剂、抗炎合剂,治疗肛肠病血证的便血合剂,促进伤口愈合的珠黄散、生肌散等。
洪氏眼科:洪立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传承了四代。洪立昇是金陵中医界的耆宿,生于1878年,1975年以97岁高龄去世。青年时代,他在南京琵琶巷设立私人诊所,主攻中医眼科,将“洪氏眼科”闯出名声,发扬光大。解放后,他进入南京市中医院,担任眼科主任。此后风雨数十载,诊治病人上至刘伯承元帅,下至普通百姓。他所创造的经验方“明珠饮”“疏风散”,分别是治疗内外眼病的代表方剂,至今仍为省内外中医眼科所乐用。(李珊 莫禹凡 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