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暖流”滋润江苏实体经济

10.07.2015  10:47

  “这个活动省里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如果以往金融部门增加实体经济投入是锦上添花,那么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态势下,今年举办的这个活动更突出了雪中送炭之意!”7月8日,在全省银企项目融资对接会上,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副行长张奎深有感触地说。

  当天,企业与银行现场签约了20个重点融资项目,贷款需求近120亿元。从签约项目看,涵盖了工业重大投资项目、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等方面。“这对于提升我省制造业水平和产业转型发展意义重大!”省经信委副主任戴跃强说。

  工业和技改投资:增

  除现场签约的20个项目外,今年以来,省经信委已累计向各级金融机构推介融资项目超过2100项,涉及贷款需求近1300亿元,促成1500多个项目与银行达成合同性或意向性贷款协议,涉及贷款需求近900亿元。在今年全省开展融资洽谈达成贷款协议的项目中,既有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也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既有优势骨干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也有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项目,其中涉及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项目超600项,资金需求近400亿元。

  全省工业和技改投资总体保持了质效提升、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1—5月,全省工业投资完成8799.6亿元,同比增长12.1%,工业技改投资4260.9亿元,同比增长21.4%,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快于固定资产投资10.5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达48.4%,为我省投资平稳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新兴产业投资和高耗能行业投资“一快一慢”,预计上半年新兴产业投资快于全部工业投资3个百分点,制造业中高耗能行业投资增幅低于全部工业投资5个百分点。

  工业技改投入的快速增长和投向结构的不断优化,有力支撑了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268.13亿元,同比增长8.1%。今年,省经信委推进的878个省级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一季度新增销售764.3亿元、新增利税126.4亿元,预计全年可拉动全省规模工业销售、利税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落

  1—5月,全省社会融资规模为7264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的10.5%,分别高于广东、浙江、山东2010亿元、2360亿元和2923亿元。从融资结构上看,贷款增长较快,5月末,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7.67万亿元,同比增长11.2%;1—5月,全省新增本外币贷款4240亿元,同比多增391亿元;前5个月,江苏省本外币贷款余额、新增额均位于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直接债务融资继续保持领先,1—5月,全省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1364亿元,剔除央企后继续居全国第一位。自2005年以来,全省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接近1万亿元,余额突破5000亿元。

  不过,今年上半年,我省信贷投向仍以基础设施、房地产为主,制造业贷款仍然疲软。1—5月,全省新增基础设施贷款1630亿元,同比多增483亿元;房地产贷款新增1189亿元,同比少增189亿元,但两者合计新增额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近67%。制造业贷款趋势性放缓。5月末,全省本外币制造业贷款余额1.66万亿元,新增359亿元,与去年同比仅增加3亿元,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5.2个百分点。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信贷需求依然较为疲软。部分企业实际使用授信同比减少,主动提前还款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信贷需求有所增加,但受产业体量不大等因素影响,整体贷款规模依然较小,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制造业需求下滑的影响。

  受降息降准政策影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回落。据人行南京分行监测,5月末,全省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6.5572%,环比下降12.74个基点,同比下降60.24个基点。全省票据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4.1198%,环比下降91.6个基点,同比下降140.87个基点。

  扶持企业不搞“一刀切

  在推荐优质项目提高对接成功率的同时,省经信委还注重发挥担保机构在融资洽谈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提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全省融资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提升银担合作水平、推进再担保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担保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立良好的银保合作关系和风险共担机制。截至5月末,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共419家(含37家分支机构),纳入统计的310家法人机构,注册资本452.22亿元,在保余额1387.15亿元,其中融资性担保业务1347.04亿元,当年新增担保业务592.08亿元,新增担保户数13645户,放大倍率2.88。

  人行南京分行表示,将积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各全国性金融机构在苏分支机构要积极争取信贷规划和政策支持,确保新增贷款额在全国领先地位,并积极争取将江苏的信贷资产纳入各行的证券化产品资产池,释放信贷投放潜力。此外,多渠道增加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对部分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但由于国际需求等因素遭遇暂时困难的企业和行业,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重点支持,不搞“一刀切”。

  江苏经济报记者蔡逸通讯员施金华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