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经济”成园区“金字招牌”

08.04.2016  13:03

  金融总部加速集聚、金融机构不断涌现、金融功能向外辐射……近日召开的苏州工业园区2016年金融工作会议上传出可喜消息。园区“金色经济”持续加速发展,发展新浪潮拍岸而来。

  数据显示,和2014年相比,2015年园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6.4%增加到7%,金融类机构数量由666家增加到724家,金融从业人员由23593人增加到26000人。苏州大市有约90%的银行分行、近50%的保险分公司落户于此,“金色园区”实至名归。

  金鸡湖畔端出“聚宝盆

  不管是在湖西“手电筒”区域还是湖东时代广场,漫步园区,几乎随处可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被誉为园区“聚宝盆”的金鸡湖畔,各类金融机构更是遍地开花,这里已成为省内金融机构种类最全、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去年3月,苏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正式落户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苏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的交易网站也同时上线。当天,两家苏州工业园区的科技企业通过该网站获得了首笔互联网直融资金。“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来讲,这开辟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讲,有了第三方的增信担保,投资风险也大大降低了。”苏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负责人介绍。

  记者从苏州工业园区2016年金融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截至2015年末,园区纳入统计的银行各项存款余额2996亿元,贷款余额2320.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9%和13.3%,占苏州大市比重分别为11.9%和11.5%。园区上市企业累计达到15家;新三牌挂牌企业66家,位列江苏省、苏州市首位。

  2016年,园区将进一步优化行业和空间布局,持续打造区域金融资源集聚高地,吸引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培育创新金融新业态和新型要素交易平台,形成传统金融、创新金融错位互补、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服务创新优化金融环境

  100万人民币有多重?股权投资基金是怎么回事?苏州基金产业如何崛起?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李公堤三期的中国基金博物馆开馆4年多以来,其提供的金融教育公益服务在业内颇有知名度,尤其是金融故事会、金融投资讲座等品牌活动,不仅能为专业的金融从业者提供服务,也成为很多普通市民、未成年人的投资启蒙课。在苏州工业园区2016年金融工作会议上,苏州基金博物馆还被授予“2015年度苏州工业园区金融创新奖”。

  金融机构的大量云集,使得苏州工业园区的金融案件也逐年增长。2014年,省内首家首个金融审判庭落户苏州工业园区法院。为了给“金色产业”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法治环境,园区法院金融审判庭组建起银行类、融资租赁类、保险类等专业审理团队,强化金融专家陪审机制,大大提升类案专业化审理水平。同时,为构筑金融审判的人才高地,园区法院与高校建立共建平台,对审判人员专项培训,丰富法官的金融知识,了解金融行业惯例。

  园区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每起金融案件背后几乎都存在共性问题:金融机构法律意识有待增强。为此,园区法院逐渐形成了司法建议、典型案例、法律宣讲等防范金融风险的“三大法宝”,来自法院的专业引导和建议受到了金融机构的一致好评。“控制好风险,对法院来说能减少纠纷,对企业来说则是减少损失的捷径。”苏州工业园区法院负责人表示。

  园区金融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绩,既得益于园区良好的产业基础,也离不开政策配套服务环境。今年,园区将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模式,塑造良好的金融生态,营造新的竞争优势。同时,继续加强区内预防非法集资的宣传教育,帮助居民树立投资风险意识;全面排查区内涉嫌非法集资广告资讯信息,净化市场环境,从源头上有效遏制非法集资案件的发生。

  改革红利激发辐射力

  3月29日,亚洲首个人民币国际化研究中心落户新加坡。据悉,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提供24个小时人民币清算服务的金融中心,也是重要的区域离岸人民币中心,企业选择增加其在新加坡的人民币存款用于贸易、结算和周转资金,以降低外汇兑换及对冲成本。“近水楼台”的苏州工业园区紧抓这一契机。

  在金融业态、金融产品日益丰富的同时,园区的金融功能不断向外辐射,海内外各类金融机构也加快向园区聚集的步伐。2014年以来,中新金融合作创新试点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双向准入取得明显成效,星展、华侨、大华3家新加坡本土银行先后入驻园区,东吴证券、苏州银行也正筹备申请到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

  作为2015年理事会的重要成果之一,当年12月,园区获批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苏州工业园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知评介绍,园区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将专注于海外实业投资、海外资本市场投资、海外并购、海外风险投资等领域,为全国“走出去”企业提供集成化、专业化的服务,特别是在金融、培训、中介、风险防范等方面作出有益探索,为提升投资便利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16年,园区将围绕加快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适应经济金融发展新常态,依托中新金融合作平台,积极争取和滚动推出更多金融改革创新举措,不断提升金融中心高地辐射功能,进一步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更好地发挥园区在国家金融业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窗口和试验田作用。

  本报记者孟 旭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