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延安路,没有一个人掉队

21.08.2015  09:43

  泗洪20名师生40天行走六省1600公里    

  新华报业网讯 “我们回来了,没有一个人掉队!”19日中午,一踏入泗洪县淮北中学校门,带队老师陈经山就迫不及待地向等在校园里迎接他们的老师们大声通报。白短袖、黑裤子,被晒得黝黑的20名队员们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泗洪县淮北中学,这所前身由彭雪枫、刘瑞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办的抗日军政学校,组织了由20名师生组成的第九届“铁流千里”考察队,7月10日从泗洪出发,沿着当年陈毅元帅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途经路线,徒步经过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六省,行程约1600公里,用时40天,到达延安。

  1996年出生的赵有龙,家住泗洪县上塘镇郑集村枣林5组,刚被徐州工程学院录取。父母对他说:“暑假做点啥不好,非要找罪受。”赵有龙说,自己已经长大,希望有这样一次锻炼的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服从命令听指挥,不准说苦说累、不准睡懒觉、不准走路听音乐……”为了让同学们坚持下来,陈经山出发之前公布了“22条队规”,并用“铁流三忘”和“铁流三戒”要求队员:“忘掉性别、忘掉年龄、忘掉苦和累”,“戒骄、戒躁、戒懒”。

  出发前,考察队进行了分工,共6个部门:“总部”负责各项活动的协调、行程记录和摄影;“队部”负责扛队旗、记录队员的表现,筹备例会和联欢;“对外联络部”负责与沿途的政府机关和学校沟通、联系食宿、拉赞助、打听行走路线;“财经委员会”负责收支和财务保管、账目记录;“安全保卫局”负责收集情报、路上队伍的安全、床位安排和队员作息时间;“《铁流快报》社”负责编辑、校队、组稿、抄写每日报纸。

  “想象中做这些事很容易,可实际真不容易!”今年16岁的王梓屹,出发前160斤,回来后153斤。他告诉记者,徒步行第一天在“外联部”,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因为没什么经验,只联系到一所学校愿意提供住宿,而且是17个人在一间办公室里打地铺,另外的队员选择去宿舍住。此外,一路上,大家还住过教室、敬老院、窑洞等。

  队员钱春风说,前5天是最难熬的,每个队员的脚上几乎都起了水泡。“脚上起水泡,到了晚上找来针给挑了就行了。”17岁的彭子傲笑着说。期间,他脚上反复起了很多次泡,白天一直忍痛坚持行走,到了晚上用针给挑了,第二天继续行走。

  在山东省枣庄市,队员们打着伞在雨中行走;在山西省左权县,队员们走山路,唱山歌;从左权县到石匣乡再到榆社,队员们突破极限行走了100里。

  “拉赞助”是队员们口中最难最有挑战的一件事。每到一个城市,他们都会找政府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拉赞助,作为帮助特困生、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抗战老兵的经费。李薇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8月9日这天,6名负责外联的队员们拉赞助,跑了七八家单位,没有拉到1分钱。尽管如此,队员们仍坚持每到一地做一次慈善,资助了70多位贫困生、孤寡老人、抗战老兵。“钱虽不多,但是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爱的种子。”陈经山说。

  每天,队员们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编写《铁流快报》,记录队员们一路的所感所想。40天的时间,每3个人负责一个版,队员们一天不落地编写报纸,共写了近480张报纸。

  陈经山告诉记者,“铁流千里”考察队已经累计举办了九届,共有168名同学参加,“让学生们重走革命先烈曾经走过的路线,不只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还让他们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本报通讯员 裴凌曼 本报记者 徐明泽

原标题: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