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重大项目 引领江苏新一轮转型发展

24.08.2017  09:41

        紧紧抓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上准建好重大项目,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稳定经济增长、推动转型升级、拉长补齐短板的重要载体。本报今起推出“重大项目引领转型发展观察”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抢抓重大项目,正成为引领江苏新一轮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省委书记李强说,紧紧抓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上准建好重大项目,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稳定经济增长、推动转型升级、拉长补齐短板的重要载体,将推进全省走向更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我省首次举行由省级层面统一组织、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吹响了江苏以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转型升级的号角。半年过去,这批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如何?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跟踪追访。

        开工率逾九成,

        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2月12日,机器轰鸣声中,总投资达1.33万亿元的全省1363个重大项目宣布同步开工。一时间,大江南北腾起“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浓厚氛围。省发改委统计显示,截至7月初,这些项目的开工率达96.3%。

        省级重大项目投资拉动作用最强,堪称“牛鼻子”的“鼻尖”。上半年,省级重大项目投资超额完成省政府确定的2200亿元目标任务,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省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虽然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今年计划实施的210个省级重大项目中,有115个是新开工项目,且大部分是产业项目。“观察发现今年以来情况总体向好,无论投资完成情况还是开工情况,跟往年相比都有进一步提高。

        走马全省,各类项目百花齐放——在常州,瑞声科技3D手机玻璃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这个占据行业发展制高点的产业项目达产后,将形成3D曲面玻璃1亿只的年生产能力;在泰州,中国医药城医药研发与创制产业园项目启动,将建设小分子药物研发等13个产业研究及公共服务技术平台,这个推动创新突破的载体项目建成后,可年产抗体类药物1亿支、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3亿盒;盐城新水源地、苏州阳澄湖综合整治工程等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也纷纷开工,前景令人期待。

        这些开工项目,实施进度普遍较快。在南通,海安乐百年生态健康旅游等项目已提前完成全年投资目标任务;在苏南,无锡中国船舶海洋探测技术产业园、苏州科技金融创新创业中心等多个项目投资完成进度过半……“开工比率高、实施进度快、工作措施实。”说起项目建设总体进展,省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相关同志一脸喜色。

        项目攻坚战,

        投资结构调整“有的放矢

        要抢项目,更要抢到能够提升经济质量的好项目、吸引到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项目,这是省市县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扩大有效投资,成为破题关键和行动参考。在今年6月召开的省扩大有效投入暨重大项目推进会上,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黄莉新指出路径——要更大力度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加大高技术产业、企业技改、节能环保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力度,加快推动转型升级。

        省发改委主任朱晓明在会上总结发展数据时说,通过“一增一减一扩张”,我省重大项目建设的投资结构正持续优化——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大幅增长,均超过9%;高耗能行业投资显著回落,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下降4.3%;基础设施投资总量持续扩张,完成投资3340亿元,增长19.2%,对全社会投资增长贡献率超40%。

        如何进一步加快做大总量、提高均量、改善质量?很多地方打响了“项目攻坚战”。

        “攻坚战”主攻核心是产业项目。“既看数量,又看质量;既看规模总量,又看结构效益;既看招引落地,又看达产见效。”南通市发改委投资处处长蔡忠林介绍,在该市年初集中开工的135个重大项目中,产业项目占比达到86%,平均投资规模近8亿元。特别主打“上海牌”,在对接服务中找项目,让一批上海重特大项目跨江转移落户南通。

        “希望开工的每个重点产业项目,将来都能衍生出一片浩瀚的产业蓝海。” 常州市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杨杰感慨,常州为建设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重点引进和培育整机、整车和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项目,做大做强 “五新三高两智能”十大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上半年,十大产业完成产值2429亿元,增长14.4%,对该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0.2%。

        既要紧盯“高大上”,又要当好绿色“守门员”。“在今年的省重大项目名单中,生态环保项目被单列出来,突出了针对性。”比对项目名单,宿迁市发改委重大项目处处长徐华强介绍,为建设好“江苏生态大公园”,该市在今年重大项目编排中特别增加了30个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在绿色发展指挥棒的引领下,上半年该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一举突破1000万人次。

        民资为主,

        让“主力军”有更大舞台

        进入8月,位于南通高新区的江海储能超级电容器项目迎来突破性进展,5.7万平方米的超级电容器厂房开工建设。项目负责人徐国伟介绍,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产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将应用于电动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预计明年8月整个工程完工,新的进口生产线上马后,2018年销售收入可达3.5亿元。这是由南通市本土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项目。

        来自省发改委的统计显示,我省全社会投资中,70%来自民资,20%是国资,外资占10%;而产业投资里,省内民资占八成以上,占比甚至高过民资发达的近邻浙江。

        在东南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陈良华看来,不论是民资、国资还是外资,关键还是看项目质量。比如制造高铁通风玻璃的海安铁锚,就是当地民营企业,但其特种玻璃制造水平已达世界顶尖水平,对这样的民资项目应大力鼓励。

        “要让作为‘主力军’的民资拥有更大舞台。”相关专家说,投资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与热情,其“敏感点”已从过去的“优惠政策”变成现在的“投资环境”。在土地成本、用工成本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国内有些地区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投资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宿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沈海斌对此感同身受,该市今年开工的300个市级重大项目中,民资项目有172个。“民间资本不是没有实力,更不是没有活力。要通过持续不断地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投资,把被压抑的投资活力全面激发出来。”在他看来,宿迁的投资环境整体较好,但在行政审批、涉企收费、帮办服务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政府“搭台服务”。在距离宿迁300多公里的常州,上半年民营经济占当地生产总值比重已达三分之二。坐落常州高新区的中简科技是一家做碳纤维的高新技术企业,董事长杨永岗9年前带着项目从山西来到常州“二次创业”,打动他的,正是常州的政策、创新创业环境以及诚意。“我们瞄准的是国际碳纤维材料发展的最前沿。”杨永岗相信,碳纤维将被打造成又一张亮丽的江苏“名片”。

        而我们也相信,更多的“江苏名片”,将随着项目建设的滚滚大潮,不断涌现。(付 奇 杭春燕)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