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盐都区镇村经济撑起富民强区一片天

30.08.2015  17:02

  历经4次区划调整,位于盐城市郊的盐都区,仍然是拥有246个村居的农业大区。这个昔日“全国乡镇工业百强县”接续创新,不仅率先建成盐城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新型工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而且注重创新镇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为苏北“补齐短板奔小康”提供了范例。

  镇村强,则经济强。去年,全区镇村工业销售额和税金分别占总额71%和74%,镇村经济的支撑力显著增强;全区村级集体年均经营收入高达52万元,在盐城市率先消灭集体经济“薄弱村”,被授予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

  区委书记羊维达说,“镇村经济是强区的基础经济、富民的现实路径。只有以全民创业为抓手,镇村各展所长创特色,繁荣镇村经济业态,才能促进全区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夯实全面小康基础。

  “盐都抓镇村经济,走的不是‘村村点火冒烟’的老路,而是新型工业化的创新之路。”来自省内外的多个学习考察团心悦诚服、有感而发。在少数地方认为“抓镇村经济‘老土’‘过时’”背景下,盐都做法“”在哪?

  首先是理念新。以工业化理念和开发区模式规划镇村经济,发展城乡一体、产城互动的新型城镇化,表现为打破镇域界限,工业向园区集中,全区资源配置“一盘棋”。

  集约化建工业园或工业集中区。村一级,不建工业园;镇一级,有条件的才建;暂时没条件的,招商来的企业统一进“”——该区投资3亿元,在盐城国家高新区内,建起7万平方米中小企业科技创业园。既是创业基地,又是孵化基地,一旦企业长大,可就地“移栽”进国家高新区“大田”里,节省产业转移成本。

  其次是转型发展举措新。镇级工业园也不是遍地开花,而是重特色、轻数量,重点打造“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园区,提高镇村经济发展质量。

  13个镇,只选取大冈、郭猛、尚庄、大纵湖镇等6个镇,打造特色工业产业园,已形成输变电、涂装、鞋机、齿轮、阀门、医疗用品等6个产业基地,其中5个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去年,6个特色产业园工业经济量,就占全区镇域经济总量的71%,而一个大纵湖镇涂装特色产业园,又占到71%份额的八成,该镇因此被授予“省特色产业集群”镇。

  同特色镇一样,其它镇也是先找科研院所搞研发,定下产品再做园区规划,实现“一镇一院一产业”。从科技兴园到科技兴镇,确保镇级经济不断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目前,该区拥有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高新技术产品数均居全市第一,其中三分之一出自镇级产业园,43家镇级企业被评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激励机制新。薄弱的村级经济一直是苏北短板,甚至拖了奔小康的“后腿”。盐都知难而进,在丰富村集体经济收入结构、持续增收上求突破。

  近年,各级扶持薄弱村下拨不少财政资金,如果投向不准,钱就打了“水漂”。盐都总结经验,做到“三个不投”:不投现金,防止被挪用;不投办工厂,以规避风险;不投直接面向市场竞争的项目,力求收益稳定。

  区农办主任王安根说,村(居)被分为三种类型,分类帮扶:对于30个集体资产丰裕的城中村,鼓励发展楼宇经济、物业经济,参与城市资产经营,3年间集体资产增长了十多亿元;对于95个城郊村,引导其“接二连三”,重点发展仓储物流、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在产城融合中寻找增长点;对于121个纯农业村,则一手抓控债,一手抓个性化增收。

  121个村,每村至少落实两个村企共建、政府购买服务增收项目。如建成区市级现代农业园60个、特色旅游景点20个,培养本土特色增收产业。重点扶持村居牵头的集中供育秧、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服务费、劳务费收入稳定增加集体收入。

  异军突起的农村电子商务,成为村级增收新动能。全区今年新增网店145家、新建电子商务村5个,网上创业方兴未艾。正如市委书记朱克江考察后所言,盐都镇村经济要素正在动起来、业态正在活起来、创业氛围正在浓起来……(葛建华 王业先 林培 杨树立 卞小燕)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