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翻译施燕华来宁谈趣事:毛主席方言难懂

12.11.2014  13:28

  

  施燕华,外交部英文专家、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她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到美国的外交官,长期从事担任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口译,重要外交文件的英语定稿等工作。曾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驻卢森堡大使。

  新华报业网讯  端庄的举止,和蔼的笑容,一身朴素的打扮。昨天,由中国日报社、可口可乐大中华区与南大联合主办的“思享汇·畅爽未来系列论坛”上,施燕华的出现让现场的大学生们如沐春风。这位经历了中国多位领导人不同时期的翻译家,没有半点架子,娓娓道来在领导人身边做翻译的有趣往事。

  窘事:“罐闷鸭子”翻成“受伤的鸭子

  很多学生好奇,外表瘦弱、貌不惊人的施燕华是怎么成为“译界大咖”的?

  “其实最初我并不想考外国语学院,但是因为那个时候国家需要,外交部来上海招生,我就通过考试进了外国语学院。毕业之后也是阴差阳错,我念了研究生两年之后,遇到文化大革命,学校都瘫痪了,外交部一看,我们英语系一共四个研究生,就把我们弄到了外交部翻译室。”施燕华笑言,她的人生当中有很多的偶然性,在偶然性当中也有很多的机会。

  初到翻译室,施燕华遇到不少窘事。“记得1965年底,巴基斯坦总统访问中国,我要翻译一个国宴的菜单,没想到宴会上一道菜端上来后,巴基斯坦的总统在那里笑。后来我发现里面有一道菜叫罐闷鸭子,我把它翻译成了‘受伤的鸭子’。我的一位老师看到之后就问我说为什么这个鸭子受伤了?我感到无地自容。”施燕华说,“我的一位前辈说他搞了一辈子的外交翻译,常常为了是逗号还是句号而苦恼,所以外交翻译要求非常的精确,所有的字都是要经过斟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