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专家马达:回归生活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

14.05.2018  11:06

        如何让非遗从被“供养”的神坛走进人们的生活,让非遗资源成为中华民族最为独特、最为丰富的财富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这是2018南京创意设计周系列活动之一国家创意城市(南京)论坛集中探讨的话题。

        “非遗传承设计创新”,作为一个参与发起、起草、修订从国家到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及指导意见的专家,马达正在认真准备此次论坛的演讲。他表示,非遗产品长期以来“叫好不叫座”,这两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产品及实用性强的产品备受青睐,而一些纯手工的产品,虽然精美独特,但缺乏实用性,因此看热闹的人多,购买的少,非遗的生存成了最现实的问题。如何让非遗不仅仅生存在博物馆里,而是以鲜活的状态走向市场,被更多人认知并接受?马达认为,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创新开发是最好路径,接轨市场是最好的传承。

  马达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工艺美术评委会委员、评委主任。

  “以产养遗”——非遗重焕生机的密码改造

  “很多非遗项目正面临失传和难以为继的危险,如果能将这些非遗艺术特别是手工艺品打造成产品,被市场接纳后,既能反哺艺人,也能使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

  马达说,目前非遗传承常见的是依靠传承人个人魅力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虽有利于保证产品的原汁原味,但要把产业做大并使之具有可持续性,难度很大,因此必须走市场化之路,通过重新组合创新,让其重焕生机。“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似乎只有通过家族继承、师徒传授、手工制作、家庭作坊的非遗产品才最为纯正。然而,文化遗产也需要注入新力量,只有稳定的市场需求,遗产才会代代相传。从事非遗保护的人应该将非遗项目产品推入市场,市场的认可度越高,销量越好,它就越具有生存发展动力,“以产养遗”是一条可行的路子。

  ▲南京非遗之绒花

  “工匠精神”——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新解

  “我们保护的并不是产品,而是技艺、手艺。在市场方面,一味地迎合市场或者一味地创新会使非遗产品陷入孤立,不利于非遗产品的发展和传承。让消费者了解非遗产品,了解产品背后的创作理念是首要的。”马达说,非遗作为传统技艺,是具有历史烙印的。为非遗打上新时代烙印,这也是非遗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工匠精神出发,去讲述非遗作品或者非遗产品的故事,这更能让市场去接受。“说好中国故事,更要说好工匠精神,这是让非遗产品传承的最好办法。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技艺一招一式、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去年“南京创意设计周”期间,南京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非遗专业学院,马达非常看好非遗专业学院的发展。“非遗学院把教学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运用系统的课程设计培养大国工匠,非遗的专业化保护前景更加明朗。

  ▲南京非遗之金陵折扇

  “集聚创意”——搭载南京创意设计周

  “南京非遗资源丰富,南京云锦、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白局,秦淮灯会、东坝大马灯……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罗汉、沈万三的传说、南京吆喝……好多你想不到的传说故事和习俗,在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里。”怎么样把这么多非遗资源保护和传承下去,就需要通过多个平台,让全民参与进来,马达说。

  ▲南京非遗之南京云锦

  马达对南京创意设计周一直聚焦非遗保护与传承非常认可。“南京创意设计周搭建了一个平台,不仅开展形形色色的活动让创意人才来为非遗创作,创作消费者所喜闻乐见的东西来引领市场;而且还举办高端论坛,齐聚全国乃至全世界研究文化创意、研究非遗的学者来为南京出谋划策,这个更能引发全社会重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作为南京创意设计周的一大主角,非遗文化是历史的,更是当代的。定于5月20日举办的“非遗传承,设计创新”国家创意城市(南京)论坛,线上报名已经开始啦,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活动报名,一大票大咖等着你坐而论道!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