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涝必瘫海绵城市何时现功效

05.06.2016  23:27
江西九江 - 新浪江苏
来源: n.sinaimg.cn
江西九江

  刚刚进入6月,江西、湖北、重庆、贵州等省份连遭强降雨,南昌、武汉等陷入“内涝成海”的尴尬。年年暴雨,年年内涝,大雨之下,城市缘何变得“小肚鸡肠”?“海绵城市”建设何时呈现功效?

  8年间360城遭遇内涝

  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已连续出现十多次移动性强降水过程,几乎每一次强降水,都会引发部分城市严重内涝,网络“看海”段子不断。

  6月1日凌晨,湖北省武汉市遭遇今年最强暴雨,导致武汉城区数十处地段出现内涝,重要交通道路被阻造成拥堵。在遭受最大降雨的洪山区华中农业大学和光谷三环线附近,汽车变“潜艇”。网络上,“儿童节竟然在武汉实现了看‘海’的愿望”成为网民调侃话题。

  仅仅一夜,2日清晨起床的南昌市民发现,他们竟也可以站在窗前看“”。1日下午至2日上午,南昌市区出现特大暴雨,城区严重内涝,多地不同程度受灾,地势低洼处变成一片汪洋,道路中断,大量群众受困。记者在江西科技学院学生食堂看到,这里已变成一片泽国,积水没过脚踝。全校有近两千的学生用餐、出行及上课受到影响。大一学生田洋告诉记者,早上由于雨太大没能吃成早饭。

  据南昌市交通等部门统计,截至2日8时,南昌市四十多处路段因积水内涝出现严重拥堵,全市100多条公交线路停开或改道。6月3日,南昌等地降雨模式持续,当日4时30分,江西省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6小时内,南昌有大到暴雨,部分雨量可达50毫米至70毫米,并伴有雷电。

  近几年,极端天气常态化背景下,“大水淹城”事件并不鲜见。据住建部资料显示,2007年至2015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都曾多次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造成严重灾害。

  记者梳理全国各地发生的城市内涝,发现其呈现出“新老城区一起涝”“旧涝点未除,新涝点频现”“以往内涝上不了街,现在内涝出不了门”等新趋势。

   暴雨暴露城市应急管理短板

  城市内涝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灾害现象,其中暴雨是城市内涝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受灾地区民政、交通、电力、通信、供水部门每次都要紧急展开抢险救灾。

  然而更多人将城市内涝原因归咎于城市下水管道开发建设缺乏长期规划,且排水能力过低。南昌市城市排水管理处副处长熊建国说,老城区主干下水管道大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不少管道已满使用年限,部分管道早已超期服役,破损失效严重。同时,南昌老城区排水管道布局也不尽合理,离排水口最远地方的雨水要通过9公里左右的排水管网,4个小时才能排入赣江,大大降低了排水效率。

  由于城市开发,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土地透水面积缩小,蓄、滞、渗水能力减弱,城市内涝形成加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胜辉指出,绿地、水体等天然排涝系统的减少,使城市缺少贮存多余雨水的地方。南昌上世纪80年代拥有湖泊50多个,现在超过一半萎缩、消失。

  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专家李建平说,城市防洪防涝应急处置过程中往往涉及多个层面、多个部门。比如市政建设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等。然而,在现有行政体制下,各部门应急职能和资源分散,一旦出现大暴雨部门协调困难、配合衔接生疏,难以做到信息共享。

  城市防洪防涝应急预案体系粗放、预测预警机制不全、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以及应急物资储备不完备等因素,都暴露出城市应急反应能力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