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适应经济新常态,该有哪些新作为

07.03.2015  10:25

  ——厉以宁等经济学家为经济新常态“把脉

  新华报业网讯 中国经济今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是什么?今年7%的经济增速目标能否完成?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民增收?昨天下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首场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等多位经济学家,对如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问诊把脉”。

  人民的创造力是经济发展新动力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什么?知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被第一个“点名”提问。厉以宁指出,新常态其实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增长速度变缓,我国正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走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新常态是一个调整结构以后的经济,很多产业要不断升级;三是寻找新的动力,过去所习惯的靠数量、规模的扩大,靠投资的驱动,都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了,今后的动力来自人民的创造力。

  谈到“一带一路”,厉以宁给出了三点提醒:第一,贸易和投资是并重的,适合投资的就投资,适合开展贸易的就贸易;第二,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把配套的基础设施做好;第三,中国要跟沿线国家实现更好的合作,达成更好的谅解。厉以宁说,过去总以为连云港是最好的通向中亚、东欧、西欧的路,但是最近发现,重庆利用长江水道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大家一定要拿出信任和诚意来,这样‘一带一路’一定能搞得好。

  完成7%增长目标没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速目标下调至7%左右,这是否和媒体此前报道的“林毅夫预测中国经济还能以8%的速度增长20年”相矛盾?

  “这是媒体的一种误解!”林毅夫委员现场声明,自己对中国增长的预期没有调整。“我认为中国还有20年左右8%增长的潜力,但这里我讲的是‘潜力’,不是说中国会有20年8%的增长。”这一预测,是基于对中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综合分析。

  他认为,在新常态之下,用8%的增长潜力去达到今年7%左右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会比7%还要高。林毅夫指出了多个具有拉动经济增长潜力的领域:第一,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的装备制造业,以及新的电子产业、材料产业、精密仪器等行业;第二,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快递业务;第三,绿色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第四,“一带一路”中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会创造很大的市场需求。

  土地流转让农民自己做选择

  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委员认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今年发展农业最重要的工作。他说,虽然我国农业取得了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但农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主要大宗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农业资源压力过大三个问题突出,必须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保持农民的收入增长还是很有潜力的。

  农村土地流转过快还是过慢?陈锡文回答,目前大约有3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到外地就业,现在流转的土地面积大约有28.8%,“基本是吻合的”。他说,土地流转不能拔苗助长,必须让农民自己做选择,尤其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强制流转,某种程度就剥夺了农民的权利。”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稳步突进,土地流转扩大将是今后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