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作风适应新常态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

14.09.2015  09:5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的重要论述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新常态一词也被日益频繁的提及。何谓新常态?《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表述为:新常态之“”,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意味着相对稳定。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逻辑,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大前提。粮食行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树立新作风,谋求新作为。

新常态要有新作风。 新常态对于我们的工作作风而言,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作风决定作为,必须以更严更实的作风来适应粮食行业发展“新常态”。可以说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粮食系统党员干部队伍在解决“四风”问题上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有了实实在在的转变。但绝不能因为已流过汗、红过脸就认为“过关”了,可以“松口气”了。开弓没有回头箭,改作风切不可蜻蜓点水、虎头蛇尾,而应敬终如始,善做善成,以严与实巩固前阶段成果。要看到有些风气还没有根本好转,一些问题还有反弹的可能。比如,有些同志工作激情有所减弱,工作自由散漫的苗头开始显现;有的虽然行为有所收敛,但“为官不为”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有的虽然身子在执行八项规定有关要求,但头脑还停留在过去,总想重温一下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的旧梦。古语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旦松懈下来,作风建设的大船就可能后退,甚至退到比原点更远的地方。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作风建设要么不抓,要抓就抓紧;抓得紧一阵松一阵,其结果可能比不抓还要坏。这些都不断警示,要坚持久久为功,将作风建设转入常态化,使之成为“新常态”。

作风建设的新常态如何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坚持不懈开展作风教育,坚持不懈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三个坚持”也为我们今后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作风建设,根本在思想教育。要把作风教育纳入干部常规教育体系,实现作风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内容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不脱节;要将作风教育纳入干部实绩考核体系,促使领导干部遵章守纪、廉洁自律。要将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作为作风建设的有力武器。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员领导干部锤炼党性,提高政治觉悟的熔炉。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强调,要坚持不懈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决反对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和水平。要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和水平,就要将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好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的好做法继承和发扬起来,提高党组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要将强化宗旨意识作为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来抓。党员干部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定位公仆的角色,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深深地烙刻在自己的心上、投映于行动的自觉。

新常态要有新作为。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不仅需要深刻认识和主动适应新常态,而且需要按照新常态的内在规律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转方式调结构。适应新常态进而引领新常态,粮食行业必须走改革转型、创新发展之路。

粮食市场运行呈现新特征。伴随着社会发展及其政策环境的转变,粮食市场运行呈现出新的特征。

从宏观方面看,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粮食贸易全球化、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内粮食市场各种矛盾交织累积。宏观经济形势对粮食市场特别是对粮食消费需求的影响显著加深。国内外粮价倒挂一定时期内将成为常态。我国粮食价格在一段时间内仍将会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进口量会维持在高位状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粮食生产空间受到挤压,耕地和播种面积将不可避免有所减少,再加上受淡水资源的制约,粮食增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粮食有效供给受到一定约束,而随着人口增加、消费结构升级,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趋势并未改变,粮食产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现行粮食收储政策体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粮食三量(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齐增的奇特现象表明单纯依靠敞开收购、提高托市收购价格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越来越小。此外,我国为粮食增产和库存增加也付出了高昂的财政成本。国家的各种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让财政的负担越来越沉重。据测算,1995年~2005年,中国每生产1万吨粮食所开销的财政支出呈递增趋势,到2020年,每1万吨粮食将需要财政支出500万元,粮食安全的总财政成本将达到3000亿元,这很可能超出我国财政的承受范围。

从微观方面看,我区粮食工作也存在着地域性问题。 一是 收购粮源的下降。非农用地过快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由于螃蟹养殖产业的兴起,使得全区粮食播种面积不断下降,客观上给企业收购粮食带来粮源上的困难。近几年,70%的粮食要依靠周边地区组织货源。  二是 粮食企业规模和经营总量偏小,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现有的体制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还存在着依赖政策的思想。 三是 人员老化问题日益突出。企业现有职工大都在50周岁以上,逐渐进入退休年龄。如不及时补充新生力量,粮食系统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四是 仓容不足,仓储设施落后。一方面我区可用于收购的库点只有7个,仓容量只有5.8万吨,根据我区粮食收储情况,仓容需求在8-10万吨左右,仓容缺口较大。另一方面我区现有的粮库大都建于上世纪70年代,仓房老化严重,储粮条件落后,给粮食储藏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五是 粮食收购资金贷款规模偏小。目前粮食收购资金贷款主要依靠资产抵押、共同担保基金和国资担保三种形式,总规模1.2亿元,而每年粮食收购资金需2亿元左右。粮食收购受到限制。

粮食行业须走改革转型、创新发展之路。 针对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曾指出,挑战面前,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粮食行业必须走改革转型、创新发展之路。谋划我区粮食工作,必须放在经济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考量,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在解放思想、转型升级中推动粮食流通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要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 转变“收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开辟行业发展新途径。主动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粮食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签订粮食购销合作协议,结成经营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在服务三农过程中,赢得行业发展新契机。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搞好对区外周边县区及国内粮食主产区的产销合作机制,弥补我区粮源不足的缺陷。

要全面实施“粮安工程”,加快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 抓住国家启动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契机,加大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力度,加快漕塘储备库建设进度,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仓储整体功能,确保政府掌握调控粮食市场的基本载体和必要的仓容规模。

要以科技兴粮工程为载体,积极创新经营业态,增强市场竞争力。 积极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完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推动优势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打造区域性龙头企业。

要以人才兴粮战略为支撑,统筹推进粮食行业人才建设。 转型发展,做强粮食产业,最根本的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创新人才选拔方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改善行业人才队伍结构。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

要深入推进法治粮食建设。 法律是保障粮食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最佳手段。要加强粮食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完善粮食行政执法监管体系,突出抓好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粮食库存、军粮供应以及政策性粮食出库等专项检查。做好各类涉粮案件的受理和查处,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常态是新挑战,也是我国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机遇。压力是客观存在的,机遇也显而易见的、可以把握的。只要有科学的决策,奋发向上、积极作为的精神状态,正确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勇于引领新常态,就能化挑战为机遇,开创粮食行业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