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蟹还湖 太湖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07.08.2019  20:41

  为了充分宣传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全方位、多维度讲好70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故事,《江苏新时空》从今天起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专栏。通过记者在基层、在发展一线的深入调研采访,领略“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精彩脉动。

  今天先来看看我省大力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盘踞太湖30多年的围网养殖正式成为历史,太湖正走上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今年6月28日,经过专家组实地检查,太湖最后44981亩围网养殖设施已全部拆除完毕。巡游太湖之上,曾经护棚林立、迷魂阵一样的东太湖湾,正逐渐恢复勃勃生机。

  太湖渔政监督支队三大队副大队长兰光查:把那个竹篙、网片、鱼网、旧地笼都清理干净了,现在水质可以看得到,清澈见底水草茂盛。水鸟遍地飞。

  太湖的围网养殖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政府贴息鼓励围养让渔民"走水路,奔小康","好水养好蟹"让太湖大闸蟹声名鹊起,最多时围网养殖面积达到21万亩。密度大、投饵多,饵料沉入湖底,腐烂后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是太湖蓝藻爆发的诱因之一。经过1998年和2008年的两次集中整治,无锡和常州水域完成了养殖围网的清拆,苏州水域也拆除了部分围网,只剩下东太湖湾内的4.5万亩蟹田,成为太湖仅有的一块围网养殖区域。

  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调研员吴林坤:为了改善太湖水质,保护太湖生态环境,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中央环保督察的要求,我们下决心把4.5万亩网围养殖,进行彻底的拆除。

  此次围网拆除涉及2809户养殖渔民,每户渔民可以获得47.43万元的补偿。以往,太湖蟹的年产量能有2700吨,为了留住太湖蟹这个优质品牌,渔业管理部门聘请湖泊专家对东太湖进行规划。沿岸将建成1.6万亩带有尾水净化功能的标准化池塘;湖内发展"人放天养"的生态增殖模式,持有捕捞证的渔民可按规定进行捕捞,今年已经投放666万只蟹苗。未来,太湖蟹年产量计划稳定在1000吨左右,这解决了部分渔民的生计问题,但大部分渔民则面临转产转业的困境。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太湖村村民周玉根:养螃蟹的人岁数基本上都是45岁到55岁的人比较多,这批人到社会上在找工作是比较有问题,文化水平又不高,做其他事情又做不好。

  为解决这批渔民的转产转业问题,苏州吴中、吴江两区各自拿出1000个工作岗位,并组织技能培训。两区还拨划专门资金,将连续两年向每名渔民按月发放保障金,并为他们全部办好了社保。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人社中心主任蔡建昌:我们通过免费的各类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劳动技能,让他们再就业,另一个方面就是创业的培训,让他们更了解农家乐,渔家乐,还有电商这些知识。

  42岁的密奇峰就是其中的受益者,现在,他已经一门心思投入到渔家乐的经营中,过往的渔民经验让他在挑选鱼虾食材时更加专业,进入旅游旺季,他的餐馆每月净利能达到20万元。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太湖村村民密奇峰:以前养螃蟹的话,弄得不好的话,还会亏本的。太湖如果全部整治好了,在全国都打出名气的话,过来旅游的人将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肯定越做越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进一步加强太湖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江苏还出台了《打好太湖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建立防控蓝藻湖泛应急体系,落实监测预警、蓝藻打捞、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治理措施,目前太湖水质已经恢复到Ⅳ类水平。

  【时空短评:生态优先 唱响太湖绿色发展之歌】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为了重现浩淼太湖的湖光山色,江苏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清拆养殖围网。太湖的发展经历告诉我们,污染湖泊轻而易举,但要将污染的湖泊治理好且恢复原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汲取前车之鉴,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坚定不移保护好绿水青山这个金山银山,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王鹏 何其灼 杨国 耿昊东 郭彧)

  原标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退蟹还湖 太湖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