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韵”逐“岳”,岳文化风光带

19.02.2015  12:00


 

 


驰园风光

白衣文化长廊

静园一角

有人说,说到靖江的“岳文化”,人们自然想到的是生祠。老家西来的著名作家祁智先生曾这样写道《生祠》:

何为生,

不死;

何为不死,

生祠。

 

而在居于靖江城区与生祠镇中间的马桥镇,也流传着一段关于岳飞的故事。如果说,生祠是靖江与岳飞的情,马桥或许就是岳飞对靖江的义。

 

这段原本渐行渐淡的传奇故事,如今因一片岳文化风光带而重现“江湖”,恰如陈年美酒,历久弥新。

 

白衣”传说

 

马桥镇境内的江平路沿线,有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村庄叫做白衣村。在这里,有关“白衣堂“的传说流传已久。它也被收录在我市数年前集结成册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靖江市资料汇编》中,并被列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宋时期,岳家军曾驻守马驮沙上。岳飞看到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南接长江,风调雨顺。于是,带领士兵和当地老百姓一起挖河整地,筑桥修路,种粮养畜,植树栽桑。不久,这块马洲之地便成了一方鱼米之乡。

 

南宋建炎年间,高宗皇帝赵构听信奸臣秦桧之言,下十二道金牌火速召回岳飞。老百姓听说岳飞蒙冤回京,有可能凶多吉少,便跟随其后,痛哭流涕,送了一程又一程。岳飞也舍不得离开大家,于是脱下身上的白色战袍赠与百姓说:“金兵南侵,朝廷不抵抗,国家遭此危难,我只好穿白袍致哀。现在,我把这白袍留给你们,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讨伐金兵。”说完,挥泪策马而去。

 

不久,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害死,老百姓听到这一噩耗,便在岳飞托袍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祠堂,门前立了一对石狮,请丹青高手绘制了一幅岳飞彩像,挂在祠堂正中,把白袍供奉在像前,让世人瞻仰叩拜。彩像左前方铸有一只大钟,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聚集在这里敲钟祈福,祭祀岳飞,祈求国泰民安。

 

沧桑沉浮

 

祠堂周围慢慢形成了集镇,当地人就把这集镇取名为白衣堂。清朝道光20年(1840年),与广陵镇一起正式更名为白衣堂镇。

 

历经数百年流转,白衣堂几度沉浮沧桑变。

 

民国八年(1919年),随着商业的发展,白衣堂初具规模,镇内有东南西北四条街,一条清澈的五圩港贯穿南北,一座“民心”石拱桥连着东街西街,虽然街道狭窄,但路面全由条石铺成。为防御敌寇,镇周围用毛竹围成“城墙”,四条街口建有“寨门”,每日均有专人值岗。南边的“团河”,东接城区,西临毗卢市,是当时重要的水上商贸之路,过往的船民常在这里吃饭、歇息、做生意。早晨的集市更是热闹非凡,每天吸引着四邻八乡的人。

 

1938年,日本鬼子占领白衣堂,把祠堂门前的石狮子扔进河里,拉走了白衣祠堂里的大铁钟及其他重要物件,最后一把火烧掉了祠堂。从此,白衣祠堂不复存在。

 

1939年,有识之士侯子文在烧毁的祠堂上盖了六间两层木楼,办起了白衣堂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白衣堂为白衣乡乡政府所在地,重新焕发生机。东有车站、畜医站,西有猪行、供销社,南有粮站、派出所,北有医院、小集市。原白衣堂小学更名为白衣镇中心小学。后江平路进行拓宽,把石拱桥改建为木头桥,以便汽车通行。原来石拱桥的一部分桥石,被搬至靖江城区老车站北面,成了“石乌龟桥”的一部分。

 

1958年,白衣乡与龙王乡合并为马桥公社。由此,政府东移至马桥镇,先后将粮公所、派出所、医院、学校搬到了马桥。白衣堂划归白衣大队管辖。1976年、2003年,江平路两次大规模拓宽改造,白衣堂道路宽敞,楼房簇新,旧貌已荡然无存。唯有现在的北街还能依稀见得当年白衣堂的风影。

 

风骨重现

 

2014年,马桥镇在打造乡镇文化时,重拾这段历史,以岳文化为风骨,白衣堂为节点,打造了白衣堂文化长廊、正北村聚乐堂、驰园岳飞铜像、静园等系列文化景观。

 

2014年10月初,马桥镇东主入口改造工程全面竣工。这里采用传统中式迎宾影壁的典型造型,保留了斗拱、飞檐、屋脊、吻兽等基本结构,配以牡丹团花、岔角对花、屋脊水纹、瓦当骏马纹、雨滴如意纹等传统吉祥纹饰,迎宾影壁正面镌刻岳飞的《满江红》,整体效果端庄、典雅,古式古香。迎宾影壁正面开阔地块,大、中、小三棵本土紫树挺立于大面积坡型草坪之上,配以紫薇树、红叶石楠、排竹,寓意紫气东来、绿意盎然。每当夜色降临,整个节点灯光齐放,华丽、悠远、古典气氛更显浓郁。

 

沿江平路,一路向西数里,可见一处竖状标志,这里就是白衣村的白衣堂文化长廊。该景点设计采用宋式建筑的斗拱元素,加以现代造园、休闲场所的构造方式,共分为历史地名牌、文化长廊、亲水平台、小游园、凭阑桥五个部分。其中文化长廊通过白描线刻的形式,分别展示了“岳飞出世”“岳母刺字”“枪挑小梁王”“大战爱华山”等岳飞生平故事,以及《满江红》与靖江、马桥与白衣堂地名由来的传说等内容。另一部分长廊则通过图文方式,重现白衣堂老街的市井百态、风俗人情,在勾起人们浓浓追忆情怀的同时,传递“勤俭家风,百业兴旺”的白衣堂文化。

 

与白衣村文化长廊一路之隔的路南,还有一座“驰园”。园内除亭台湖光外,还树立一座高6米、重2吨的岳飞铜像,重现岳飞神韵,缅怀这位民族英雄。

 

2014年11月,位于马桥镇农贸市场对面的植物园——“静园”正式建成,并向村民开放。这座融人文情怀于绿树、清湖之间的植物园,成为马桥镇村民休闲娱乐的又一场所。

 

静园于2014年3月开始建设,占地70亩。园内植物种类众多,处处可见独具匠心的小景设置,其中有不少元素与“岳文化”息息相关。“静园”的命名就颇有典故。静园大门前的《静园赋》载道:“静园”取“”之名,灵感来自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宗泽的诗《早发》,其中有一句“缓步徐行静不哗”。另一方面,马桥镇当前正加快实现建设中心城市“后花园”的目标实施。取“”之名,也有闹市之外的一片静谧花园之意。

 

静园内,有两处极具特色的景观,分别是“潭水”和“雨歇”。“潭水”小景取岳飞《游嵬石山寺》中“潭水寒生月”及李白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之句,在水榭旁遍植桃树,寓意马桥人在建设精致宜居小镇、实现跨越发展过程中,得到鼎力相助,懂得感恩之意。“雨歇”亭则与“潭水”隔廊相望,取名源于岳飞《满江红》中的“潇潇雨歇”一句,引申为方便群众歇息、躲雨之意。

这些精心设计的景观,用智慧匠心独到地传扬着岳飞的可贵精神与名族气节,也让岳飞赠袍的美谈,化为道道乡村风景,美目,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