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警务实战化迈入新常态

20.05.2015  14:19

  5月16日13时,港城的气温已经逼近30℃。

  初夏的阳光,不再温热,站在太阳底下三五分钟,汗珠便顺着鬓发滑落。

  和此前无数个日子一样,特警徐金龙照例和同事以及两名武警在连云港火车东站巡逻。汗水,已经浸湿了帽檐。

  一组4人,头戴钢盔,手持冲锋枪,身穿防弹衣,腰间还佩带手枪及警用器械,始终处于临战状态。

  对于徐金龙和他的同事们来说,这种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今年以来,“一切面向实战,一切为了实战”,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指数已成为连云港警方工作理念。对此,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省维稳办主任陈逸中给予了充分肯定。

  整合资源强化快速反应

  “要着力构建符合实战规律、满足实战要求、具有连云港山海特色的现代警务机制,以公安机关战斗力的提升来实现人民群众安全指数、幸福指数的不断攀升。”在经过一番深入调研之后,该市公安局党委书记王永生提出对传统的公安工作模式进行改革。为此,市公安局以改革实战指挥、实战勤务、实战警队、实战保障为重点,深入推进警务实战化建设的改革之路。

  坚持以实战型指挥中心建设为龙头,建立市、县分局和派出所三级勤务指挥体系,落实指挥长带班指挥制度,配齐配强指挥长,行使动态勤务管理、一般警情直接指挥和重大警情先期处置等职权,指挥中心对一线作战单元、执勤警力、巡防力量实行扁平化指挥,建立巡逻防控和应急备勤警力每日向指挥中心报备制度,规范每日视频、电台点名调度工作,始终保持巡防力量在岗在位,保持视频和通信畅通,为实时开展精确指挥打牢基础。

  打破警种职能分工,统筹使用各类资源,切实提高打击精确性和实效性。为此,连云港市公安局在市、县两级刑侦部门打破分工界限,实行捆绑作业,落实破案责任,增强侦查办案效能。统筹使用各种手段和信息资源,建强各类侦查专业队伍,实行大要案件同步上案、小案按需上案,提高合成侦查能力。推行执法办案积分制,探索建立主办侦查员制度,压实侦查破案责任,全方位支撑各类侦查破案活动开展。

  同时盘活现有警力资源,出台做优做强派出所七项措施,推进实战训练,加强实战练兵,设立实战训练场馆,配足训练装备器材,建立常态化实战、实景、实兵轮训制度;加强一线民警执法执勤装备建设,目前,全市一线执法执勤民警执法记录仪配备使用率达100%。

  整体设防铸造平安栅栏

  让市民真正感觉到“警察在身边,平安就在身边”,连云港警方为此在市区建立若干个屯兵点,在县城至少建立1个屯兵点,按照每个屯兵点配备若干实体化作战单元要求,以巡特警为骨干,整合交警、武警等力量装备,组建特种机动队,将各种警力资源混合编成,划分为若干个具备独立实战处置能力的作战单元。

  此外,健全应急指挥机制,修订完善了各类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机场、火车站地区联勤指挥部和东部城区军警民整体防控指挥部,对公安、武警和社会力量进行整合,确保发生紧急情况,迅速集结,快速处置,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域”立体防控工程,形成了市域、城域、核心区域防控圈,在全市和市区、三县边界进出道路、河道,规划建设一批省际、市际公安检查站和一批公安临时卡点、群防群治卡点和水域治安卡点;在主城区,按照点线面分类开展人防、技防建设,形成核心区防控网络,进而构建分级设防、联动响应、动静结合、整体锁控的治安防控格局。

  科技强警助推质效升级

  4月22日21时20分许,暂住在连云区墟沟镇东大巷的郑某失踪,下落不明。市区公安机关迅速启动疑似被侵害人员侦查机制,按照命案侦破要求迅速落实各项侦查措施。专案指挥部在深入分析案情的基础上,立即启动合成侦查侦查机制,通过汇聚各类科技信息资源,成功捕捉到犯罪嫌疑人徐某某踪迹,4月28日将犯罪嫌疑人徐某某抓获归案。经审查,徐某某对尾随受害人郑某上楼时将其掐昏窒息死亡后抛尸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如果说,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给科技强警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后盾,那么,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无疑为科技强警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港城的科技强警工作底气十足。纳入全市民生实际的“天眼工程”已完成方案设计,即将投入实施,届时将同步建立图像侦查平台,今明两年将新增一批监控点位,这无疑将成为拉动港城公安工作新的增长点。

  在监控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连云港市公安局综合考虑城市规模、人口分布、治安状况等因素,做到点线面结合,科学确定监控密度,合理布建监控点,确保重点部位全覆盖,初步形成“场所有探头、小区有录像、道路有监控”的视频监控体系。为港城实现5分钟区域合围、10分钟城区“关门”、15分钟城外“协兵”围堵的处置突发案(事)件的快速反应目标提供必要条件,今年,连云港刑事案件破案率较去年同比上升24.3%。

  □本报特约记者谭晓平本报通讯员刘佃斌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