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奋力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念好“山海经” 力塑“环境美”

28.01.2015  17:14

连云港山海城相连益彰的生态景观轴

 

中国唯一节能减排低碳试点港口——连云港港

 

山绿、水清、天蓝、城靓”的乐业宜居新港城

 

苏马湾生态海滨浴场

 

东海湿地生态保护区

 

  

西双湖省级湿地公园

 

   

  这是一座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奋力探索的城市——

  依山临海,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是连云港发展的自然禀赋;“一带一路”战略交汇点的区位优势,赋予连云港最大的发展机遇。如何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美美与共”,考量着港城人的智慧与勇气。

  建设一个“山绿、水清、天蓝、城靓”的乐业宜居新港城,一直是510万港城人民的心愿和梦想,也是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生态为本,环保优先,从生态空间保护行动、经济绿色转型行动、环境质量改善行动、生态生活全民行动、生态文化传播行动、绿色科技支撑行动及生态制度创新行动等“七大行动”,到全面组织实施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工程、节能减排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城乡环境整治工程、环境基础设施工程、绿色连云港建设工程、自然生态保护工程、生态创建工程以及生态文明能力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推进发展,这既护佑了生态资源这一城市的最大资源,又把环境品牌创建成为城市的第一品牌。

  奋力书写港城“生态答卷”的真谛在于:念好“山海经”,力塑“环境美”,自信迈入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

   治标治本,管住一个“”字

  “环保工作本质上就是抓好3件事:控制好排出量、处理好排出物、管理好排放者。”这是连云港环保人的感言。港城污染减排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效,恰恰印证了这一鲜明共识。

  2014年12月3日,环保部解除对连云港“环评限批”。该市从4月份开始的环保整治工作,历时近8个月,终于提前一个月实现解限目标。殊为不易的是,连云港以推进环保解限为契机,化压力为动力,全面加强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建设共投入资金超过8亿元。近半年,全市共整改提升污水处理厂21座,新建污水处理厂15座,还了部分历史欠账,从根本上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从滞后走向同步。目前,全市所有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得到了“提档升级”,污水负荷率由原来的73%提高到85%,年初排定的其他106个减排项目也基本完成。

  控制扬尘、控制煤耗、治理机动车……标本兼治的攻坚战,一场接一场,不断扩大战果。

  组织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推进重点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35项,形成节约10万吨标准煤的能力。

  加大落实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要求力度,生态红线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省级(含)以上开发区内10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烧高污染燃料锅炉实现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热电联产机组替代或淘汰。

  建成区新建、在建工地出入口100%设置车轮清洗设施,全面实行封闭作业,对施工现场道路进行地面硬化。保证主要道路每天1-2次洒水,2014年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完成省下达的老旧机动车淘汰任务,加强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确保机动车环保检测率达到85%。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重点推动西盐河、排淡河等河道治理,加强对河道乱倒垃圾的管理,有序推进控源截污、疏浚治理和生态补水等工程,逐步改善城区水环境质量,限期消除“黑臭”现象。

  构建大气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市政府印发《连云港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强化共管共治,圆满完成青奥环境保障工作;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和工程项目落实,提前实现省政府下达的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2%的目标。2014年夏收季节在全面推动秸秆禁烧的前提下,重点推广秸秆全量化还田,夏季市区秸秆还田率达到100%,四县秸秆还田率要达到80%以上,秋季实现零火点目标。

   耕海养海,守护一个“绿”字

  海,是港城的自然资源。耕海千年,养海万顷,是港城人的生态自觉。

  最新数据显示,海州湾海洋牧场总面积突破150平方公里,相当于五分之一个连云区的面积。面积扩容的背后是生态“奇迹”:和中国对虾出现渔汛一样,梭子蟹也连续两年在海州湾丰产,并出现了海蜇渔汛。这些迹象都表明,海州湾海洋牧场建设已经促使海洋生态环境恢复。为更好地规划好、建设好、开发好海州湾海洋牧场,《海州湾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修复规划(2014-2020)》通过专家评审,未来7年内计划投入13亿元,力争2020年在海州湾建立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现代牧场化渔业发展模式,为江苏乃至全国生态型渔业发展树立典范。

  海洋生态保护又一亮点是,组织实施30万吨航道生态补偿项目,投入资金180万元,放流中国对虾1.6亿尾、皇姑鱼125万尾;完成西墅湾环境整治工程,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1亿元用于秦山岛保护与开发。

  保护沿海滩涂湿地、构建生态走廊、完善生态防护林,更加生动诠释了港城人秉持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成东海县西双湖省级湿地公园,保证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37%;李埝林场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赣榆区实施塔山水库饮用水安全工程,开展上游水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示范工程次第展开。开展丘陵山体保护复绿工程,完成了7个废弃矿山治理项目;完成高标准沿海防护林2万亩,建设农田林网面积30万亩,完成50条道路的绿化配套建设;新海城区、连云城区和新区形成“一环二纵四横”的生态绿地系统结构……守牢生态屏障,守护子孙绿色资本。

  秀出港城碧水蓝天,迎来生态创建新佳绩。东海县、赣榆区建成省级生态县区,东海县还通过了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全市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1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覆盖率达25%,省级生态乡镇覆盖率超过60%……

   重拳硬招,凸显一个“”字

  悉心呵护好山好水,需要直面难题,勇于出招。在港城,化工园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已直接影响到沿海发展和群众环境权益。

  污染小化工关停取缔、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实施敏感目标搬迁计划、严格执法规范企业环境行为……连云港市通过开展以化工园区为代表的园区专项整治行动,限期治理一批、停产整顿一批、取缔关闭一批,铁腕执法,用硬约束实现生态建设“硬任务”。

  以全省沿海化工园区环保专项整治为契机,数十份规范性“刚性约束”整治文件出台,整治工作纳入市重大事项重点工程进行督查推进。与举策配套,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工业主管部门牵头指导、环保部门督查监管、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形成执法合力。

  严把各类项目的环保门槛,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连云港市合理确定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严格限制在生态脆弱或环境敏感地区建设“两高”项目。凡是违背生态红线管控要求、违反国家产业政策、排污总量无法平衡、不符合规划环评要求的一律不批。在各个项目建设伊始,就组织开展园区环评,明确产业定位、准入要求及环保目标。对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治理难度大的小企业,连云港市加速“升级换代”步伐,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一律分期分批加快淘汰。2014年以来,共关闭化工企业34家、责令整治187家。

  在连云港,有一个负责沿海化工园区专项整治监管的新机构——全国首家“沿海化工园区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工作人员已经到位上岗。同时,全市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按照国家环保部要求统一进行了软件升级,42家国控重点源全部实现第三方运维。突击检查、夜查、暗查,不定期抽查和飞行检查……如今,覆盖全市化工园区国控重点源企业的监管“大网”全面铺开。全市业已形成了由市环保局、市化工园区环境督查中心及县环保局、县环保局园区环保分局构成的四级环境监管网络,环境监管力量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东部沿海地带是连云港市工业密集地区,集聚了一批对全市经济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规模企业。长期以来,由于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加之疏于管理,环境状况堪忧。市委、市政府态度坚决,绝不姑息:加快推进主城区德邦化工、连云港碱厂等重污企业搬迁进程,推进江苏双菱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重污染企业搬迁,完成连云港中化化学品有限公司等10家工业废气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

  生态建设可以带来发展红利,绿色之路可以赢来环境福利。生态海滨城,美丽连云港,这一幸福愿景正在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