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境传承远征军精神 历史不能湮灭野草间

04.05.2015  12:09

  

  新华报业“正义之胜”缅甸采访组和中国远征军老兵刘大江合影。

  

  段生馗展示收藏的抗战文物。

  

  抗战文物收藏家段生馗带记者参观滇西抗战纪念馆。

  北京时间2日下午4点多,“正义之胜”缅甸采访组抵达缅甸第一大城市仰光。自4月30日出发以来,无论在中国腾冲,还是在缅甸仰光,记者遇到很多人,以各自的方式,跨越国境线,追寻远征军的历史,传承远征军的精神。

  98岁老兵: 逢人便讲远征军故事

  记者来到刘大江家里时,他正在电视上看安徽卫视。家里墙壁上,挂着书法作品《沁园春·长沙》。当记者为老人送上一盒南京雨花石时,他激动得连连说:“这是非常宝贵的礼物啊!

  声如洪钟,白发齐整,虽年近百岁,但刘大江讲起当年历史,依然神采飞扬,神情中透着军人的硬朗与刚毅。

  1937年,正在上海读中学的安徽青年刘大江眼见日军飞机炸死中国百姓,便愤然投军抗日。之后,他转战山西、武汉、贵阳、兰州、重庆。正赶上中国远征军招募知识青年,刘大江便成了远征军的一员,被送到印度蓝姆伽,参加美式整训。一年后,中国远征军缅北反攻开始,刘大江作为汽车兵随军作战,在密支那战役中,他在驾车为前线运送给养时,汽车被日军炮弹炸翻,他受伤入院。

  “等我伤好后,日本人已经投降了。我分析,蒋介石下一步要打内战。我打日本人就算死了,也是为民族战死的;而中国人打中国人,我死了也没有价值。所以我没有随部队回国,而是选择留在缅甸生活。”刘大江说。

  岁月无痕,刘大江已在缅甸生活了70年。这期间,他靠教书为生,曾两次回国。但远征军的精神,却成了他心头最神圣的丰碑。每逢国内有同胞来缅,他都向他们讲述远征军故事。

  采访结束,刘大江声情并茂地为记者朗诵起墙上挂着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他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中国远征军,关键是要传承远征军精神——为民族而战、为正义而战。

  民间收藏家:

  手捧六弹孔钢盔激动下跪

  段生馗,腾冲民间抗战收藏家,30年来,他耗资上千万元,收集抗战文物11万件,其中10万件来自远征军缅甸战场。

  “每一件文物都从不同的角度,真实而鲜活地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段生馗说,他生在腾冲,是看着散落民间的抗战文物长大的。

  1986年,他参加工作,有了工资,开始收集购买抗战文物。此后,他无数次跨过国境线,来到缅甸、印度境内,寻访远征军老兵,寻找战场旧址。“尤其是缅甸民间散落大量远征军抗战文物,再不搜集,它们就会渐渐地损毁、湮灭。

  如今,段生馗的11万件文物全部收藏在位于腾冲县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内。记者在馆内看到,陈列室藏品琳琅满目,除中国远征军的武器弹药装备外,还有日军的刺刀、军旗、工兵铲等。在一楼大厅,记者看到由整整三面墙排列起来的钢盔阵,共陈列1003只入缅作战远征军的钢盔,象征着入缅作战的远征军10.3万人。

  在该馆文物储藏室,还有一件未展出的钢盔,上面有6个弹孔,是缅甸同古战役遗物,其中双耳处弹孔贯穿,可推测其时远征军壮士牺牲之惨烈。段生馗刚收集到它时,手捧钢盔震撼得跪了下来。

  入缅搜寻文物,充满着艰苦与惊险。期间,段生馗曾两次被当地判刑,一次以“间谍罪”被判8年,关了18天后花钱赎出;第二次被地方武装以“偷挖文物罪”拘禁,后经熟人说情才获释。

  “文物是固化的历史,从这些远征军文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正义的胜利,来得如何悲壮与艰难。”段生馗说。

  两条腿踏遍远征军战场

  在腾冲,记者终于追上刚从缅甸回国不久的民间学者、中国远征军历史研究专家戈叔亚。在约了“N”次之后,他终于答应腾出1个多小时接受采访。

  30多年来,戈叔亚一直在做一件事:“追寻”中国远征军,从云南到缅甸、印度,他几乎踏遍中国远征军所有的战场及墓址。

  “我与远征军历史结缘,缘于一次内心深处的震动。”戈叔亚说。1984年,他到腾冲出差,无意中走进国殇墓园,发现这里竟有数千块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碑。

  “我在腾冲当过兵,上大学又学历史,还选修二战史,居然不知道中国远征军!”戈叔亚说,让他尤为震动的是,这段如此惨烈的血火历史,当时人们所知甚少,任其在荒山野草间湮灭。

  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悲壮历史,成为戈叔亚的选择。没多少资料可供查阅,他只好靠两条腿,奔走于滇西、缅甸和印度等地,寻访老兵,实地考察战场。

  他走遍所有远征军战场,弄清楚缅甸境内所有远征军烈士墓地,远征军历史脉络在他心中渐渐清晰。他著书立说,发表文章,不断还原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如今,中国远征军历史重新走向公众视野,与他的努力密不可分。李先昭 张筠 刘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