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农场的鱼儿会“跑步”

12.09.2017  03:24

图为跑道养鱼。张园摄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啊,鱼不停游……”这是歌手张雨生的一首歌。难道真有这样的鱼?没错!在我市东兴镇海镇村鑫源家庭农场里,就有一片鱼塘,养鱼人通过增氧、加速水流,使鱼儿养在“跑道”里,顶着水流游动,进行“有氧健身”。

  昨天下午,记者在农场看到,这些“跑道”是长23米、宽5米的流水槽,通过机械造浪造流,在整个大池塘里形成环形水流,水流流经水槽,进而实现在“跑道”内对鱼进行集中喂养。看似平静的水面在打开自动投饵机后的短短几秒钟内“暗流汹涌”。一个个深色的鱼鳍渐渐浮出水面,紧接着一大片黑压压的鱼群“背靠背”争先恐后地抢食饵料,水面很快被数不尽的鱼儿挤得满满当当,场面很是震撼。

  在尚未投食的“跑道”内,鱼儿顶着水流游动。记者发现与普通饲养的鱼儿相比,“跑道”里这些常年运动的鱼儿线条好,人一走近,活蹦乱跳,水花飞溅。

  农场主陶鑫介绍,“跑道”养鱼就是在池塘里建多条养鱼槽,利用推水设备,使整个池塘形成“”字形水流,借助增氧设备,在流水槽内形成高密度养殖。鱼顶水游,就像在跑步机上进行有氧健身一样,这样饲养的鱼肉质比较紧实鲜活。据了解,“跑道”养鱼的学名叫低碳高效池塘内循环流水养鱼技术,这套技术由美国奥本大学设计,我市通过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引进。今年年初,在市农委水产站的悉心指导下,陶鑫在300亩的鱼塘内,建成22个长23米、宽5米的“跑道”,里面放养四大家鱼、鳜鱼、鮰鱼等品种。

  “你看,虽然鱼塘总面积有300亩,但养殖面积不足4亩。除了跑道以外,其余所有的水面都是为了给跑道内的鱼儿培育完美的水体,保障养殖环境。”陶鑫解释,在这种模式下,每个“跑道”的产量就将高达1.5万公斤,折算下来亩产量高达9万公斤,是普通养殖的4~5倍。

  “跑道”养鱼不仅增加了养殖密度,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养殖污染。在“跑道”的另一端,设置了集污设备。急速的水流把鱼粪、残存的饲料等推向集污区,经简单脱水处理后,废料作为种植水果、蔬菜的有机肥。剩余肥水再次循环流进水泥槽以外的净化区,净化区中养有适量的螺蛳、花白鲢和水生植物等,它们依靠剩余肥水和浮游生物生存,生态循环从而真正实现高密度养殖污水的零排放。

  “高密度养殖之后粪便很多,如果按照传统的养殖方式,鱼的排泄物都会沉在水底,对水质不好,但通过吸污泵收集起来,再通过水质处理、生态处理后,就能做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减轻了对自然排放的压力。”市农委水产站站长朱爱奇介绍,利用这项新技术,成鱼上市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半,不仅节约成本还易于管理,更重要的是还能实现零水体排放,保护养殖环境。

  养鱼方式一改变,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双丰收。陶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平均一斤鱼6~8元计算,一个“跑道”年产值将高达20万元。倘若养殖长春鳊、鮰鱼等高档鱼类,效益还将大幅增加。

  据了解,我市今后还将借助“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探索青虾、白对虾等高档水产品的高密度流水养殖,并在水面种植水生蔬菜,进一步优化水产产业结构,提升水产产业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