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新常态下江苏经济铿锵迈步

24.12.2014  09:02

  以“新常态”思维,观察江苏经济2014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归纳出这么几个关键词:克服下行压力,摆脱“速度情结”,走出“换挡焦虑”,亮点信心倍增。

  回望匆匆又一年,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核心要求,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重生态、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了全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平稳健康发展。

  转方式调结构,新常态催生新作为

  日前,我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苏宁云商获准筹建苏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这一业务扩容,意味着苏宁既可吸收境内股东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也可发放个人消费贷款,这将使苏宁云商如虎添翼。

  企业升级是发展转型的表征。“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巩固消费在经济‘三驾马车’中的主角地位,已成为新常态下我省经济发展转方式的重要体现。”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刘兴远说,今年我省消费的一大看点,正是爆发式增长的电子商务。仅以今年“双11”来说,我省消费者的表现堪称“惊艳”,昆山、江阴、常熟、张家港四地上榜全国“败家”前10消费县。去年网络购物交易额已占我省消费比重突破5%,今年这一比重将更高。

  “前10个月公司外贸销售同比增长70%,全年有望突破5000万美元。”东台市生辉光电公司负责人自豪言语的背后,是这家民营企业以科技创新确立的LED照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自主开发的LED芯片封装技术为国内首创,LED面板灯、三防灯设计生产成为行业标准。

  用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已成为我省经济调结构的路径选择。目前,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超万家,数量全国最多,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加法与减法,是优化存量、激活增量的双手。在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法”的同时,做好过剩、落后产能的“减法”,是江苏主动调结构“主基调”。今年,我省将压缩钢铁产能447万吨、水泥153万吨、平板玻璃220万重量箱、船舶275万载重吨的“严峻”任务一一分解,目前这项工作进展顺利。统计数据凸显出这些高耗能行业的“没落”。前三季度全省高耗能行业投资同比仅增长2.7%,增速较上年大幅回落12.7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单位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4.51%和6.26%。

  在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远鹏眼里,前三季度江苏一般贸易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4%、近20年来比重首次超过加工贸易,意义非同凡响。一般贸易,是自己当老板,产业链长,产品增值率较高。“一般贸易占比提高,表明自主产品出口增加,出口效率提升,可见江苏这方面见出了成效。

  改革频加鞭,新常态注入新动力

  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上周五,上证综指飘红上扬,以3108点再创4年来新高,A股强劲走势的一大动力源,即是投资者对改革红利的预期。事实上,今年围绕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等,我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试点,让经济发展焕发出无可限量的新活力。

  “忘记了要命,想起来心烦”,是企业对过去工商年检制度的评价。我省自今年7月起在南京、无锡两地启动市场主体年报试点工作,年检被年报取代,企业只要登录江苏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轻点鼠标,分把钟就可完成企业年报工作。仅南京,受惠的各类市场主体就达50万户。

  今年,我省拿出简政放权一揽子改革方案,在省级层面上首次针对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进行顶层设计。12月10日,省政府又公布了56个部门的“责任清单”。“简政放权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主要解决政府部门乱作为问题,而责任清单则是解决政府部门不作为的问题。”省编办主任俞军说。